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閱讀筆記|卡片盒筆記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 如何開始呢?

 



是否存有想要把學到的知識寫下來幫助記憶,但總覺得似乎很浪費時間⋯

是否筆記做得很多,但要用的時候卻常找不到?

是否曾有寫筆記或文章的念頭,但卻不知道怎麼開始⋯

有以上困擾的朋友們,很適合閱讀本書。此書是近期Peggy 很喜歡也很推薦的讀物之一,從其英文書名《how to take smart notes 》,很容易理解到此書就是在分享如何聰明地書寫✍️。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也特意放慢點速度,一邊閱讀一邊調整自己做筆記的方式。

陸陸續續寫到現在,部落格「peggy的實驗空間」也有了超過100篇文章,  也算是有了自己習慣的整理方式,雖然不完美,但尚可堪用。然而,但在閱讀此書時,發掘了不少好觀點,也翻轉了對於寫作的認知!除了發現自己的一些盲點, 學習到做筆記的更有效率的方式和心態外, 知識體系的整理和連結也 upgrade 了一個版本(笑)。


作者Sonke Ahrens 寫這本書的靈感, 源自於一位德國的高產量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ehmann)。 魯曼一生中出版多達四百篇論文,七十本,且難得的是跨足數個不同領域。除了產量高之外,其產出的質量也是相當優異。而他擁有如此高產出的能力和源源不絕的靈感與洞見的秘密在於,他發明的「卡片盒筆記法」。此方法就像是一個外在且容易提取的知識系統,可讓腦中清空,把珍貴的記憶體留給獨特洞見與靈感。

本書適合哪些讀者群?
  • 想提升寫作或筆記效率
  • 想更有系統整理自己的學習知識與系統
  • 需要更有效率記錄自己點子
  • 正找尋寫作靈感中

關於本書,Peggy 預計來寫個三篇⋯⋯
第一篇: (本文)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 如何開始呢?
第二篇: 六大重點:四大基本寫作原則與兩個心法
第三篇: 實踐三個月後的心得感想(也打算搭配新的筆記軟體試試看)


/

在真正進行卡片盒筆記前,有三種筆記應該要知道。分別是靈感筆記 fleeting notes、文獻筆記 literature note 和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


1. 靈感筆記

這是一個「暫時性的筆記」,用來隨時把腦袋中出現的每個零碎想法都記下來,而且過一兩天就可以丟掉的。這邊不用太拘泥於用什麼來紀錄,筆記本、手機等都可以,方便就好。Peggy 自己較常使用隨手的小本子和evernote。


2. 文獻筆記

或讀書筆記。通常和特定主題相關,把我們從書籍、演講、網路、課程、podcast 中,讀到的內容、學習到的知識,把想要記住與未來會用到的部分,用自己的話簡潔地記錄下來。

重點在於真正理解,而不要只是照抄,這有助於之後撰寫會放在卡片盒裡的永久筆記。
最好把這些紀錄跟書目資料放在一起,在特定主題相關的專案結束後,這是可以被捨棄或歸檔的。


3. 永久筆記


僅僅只是收集想法並不夠,需從「想法」發展出自己的見解”

定期在短時間內,回顧與瀏覽之前的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將它們和自己目前感興趣的主題整合成相互關聯的永久筆記。

“一則筆記代表一個想法或脈絡,重點在於像是「寫給別人看」”

最好清楚明瞭註明來源參考資料,這也可避免過一陣子後,自己回來看卻都不懂的窘境。做完永久筆記,相關的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就可以丟了或歸檔。


4. 把永久筆記放入卡片盒

"把卡片盒當作我們外部的大腦"

不是單純的儲存檔案,而是建構一個幫助我們思考的系統,也讓腦袋釋放記憶空間,留給思考用。

作法是什麼呢?
首先,回顧之前是否相關的筆記。
若有,就將新卡片直接放在後面,給予編號。

如原本有編號21 , 且後已經有別的主題是標號22, 新加入和21相關的就給予編號21a。之後和21a 相關的就給21b,以此類推。

若沒有相關的,就直接給新的編號,例如原有#21, 新的就給#22

重點在於要確認之後能找到它 ,不管是從索引或是其他連結下手。(備註:本文稍後會提到索引怎麼做)

中文版也特別附上魯曼卡片盒範例,可以看到魯曼靈活運用不同符號的交叉來記錄筆記之間的關係。 ( P316 and P317)


用分支圖表現出來就會是像下圖。





5. 有效地做連結

如何更有效的去做連結?什麼樣叫做相關?

這邊要特別先提到運用「關鍵字」

我們該想的是怎麼「用這個筆記」,而非怎麼「存這個筆記」,有用才是重點。

要著眼在目前自己正在研究或感興趣的主題。且進一步想,在哪一種情況下,我會想得到這個筆記?會用到這個筆記?

在書的P238頁裡, 作者有提到一個例子。

如果想要新增一個筆記內容是:「特沃斯基/康納曼(1973)在實驗中證明,如果人把某事做了周延、具體的思考(而不是隨便想想), 那會更有可能高估此事件生的可能性。」

如果是常見的「存檔思維」,可能會下「誤判」、「實驗」等這類關鍵字。

改以原創作者的角度來思考...

會想到 「特沃斯基/康納曼(1973)在實驗中證明,如果人把某事做了周延、具體的思考(而不是隨便想想),那會更有可能高估此事件生的可能性。」

這句話是「某個問題的答案」,進而去思考應該下什麼關鍵字。

專研決策的經濟學家,可能會用「資產配置的問題」當關鍵字。

如果是政治學家,則可能會用「政治策略」或「選舉」當關鍵字,因為思考到“為什麼些議題在選舉時被討論,有些不會?”這個問題

另外來舉一個常見的心理學當例子。

“蔡加尼克效應: 還沒有完成的工作項目,會佔據我們短期的記憶,直到完成為止。”

如果我們以常見的「存檔模式」去思考,大概會下「心理學」、 「大腦」、「蔡加尼克」等關鍵字。

而如果是對工作效率主題感興趣的原創者,則會改下「清空大腦」、「工作術」等關鍵字。 甚至閱讀過《搞定》一書,也可能會想到把那本書相關的卡片一起連結起來。

如果是遊戲產業的專家,則會聯想到「這就是放置遊戲走紅的原因,大家都會想要回來完成它!」。此時下的關鍵字就會不同。


除了關鍵字外,書中也提供四個更聰明做連結的方法,此處僅列出和筆記軟體相關的兩個類型。

A. 索引:索引筆記卡通常被當作某個主題的入口處,將相關的連結直接放到索引卡。建議加上簡單文字作描述,以幫助建構想法。魯曼本人最多在索引類的筆記上紀錄25個相關筆記連結。

B. 單純筆記間的連結:此類就像是人際關係中的「弱連結」,此類連結能提供新的見解和想法。

做這些連結時,不要當成例行公事。在這過程中,我們是在建構卡片盒的內部架構,幫助我們思考更成熟與完整。


6. 怎麼發展主題

透過1~5步驟的累積,我們已經逐漸架構專屬自己的知識系統。透過更多的閱讀、思考與筆記,進一步形成新的想法與連結。透過這樣的正向循環,也將這個知識系統補的更完成。

此時剛好來探討如何由下往上發展寫作主題或研究計劃。

補充一個小提醒,當一個主題卡住的時候不用死抓著不放,可以順勢發展另外一個更興趣的主題。

什麼叫「從下而上」?
先來談談一般寫作方式,通常是先決定好題目和假設,接著往下順著收集支持的觀點,進行整理和探討,提出結論。這就是「從上而下」的方式。

「從下而上」的方式則是,雖先有感興趣的主題範圍,但先不確切的決定要寫什麼。先把焦點放在怎麼讓卡片和你的卡片累積夠多,收集各種有洞見的觀點,包含正面與反面觀點。累積夠多後,再來決定根據目前我們擁有有什麼資料,要寫什麼。

我們不用擔心要寫什麼題目, 只要定期翻一番卡片盒裡的筆記。 某些特定主題的筆記已經數量不少,已經群聚起來了,那就是它了。通常都是群聚的卡片和筆記也會是你近期最感興趣的主題。

接下來把之前累積的那些「相關的」筆記(而非只有支持論點的筆記)依順序複製到筆記軟體上,再檢查哪些是多的, 哪些是少了,要怎麼微調成更連貫的內容。

完成後存檔,給自己一點掌聲和鼓勵,再進行下一個主題計劃。


/
以上為「卡片盒筆記法」本身的相關整理,希望對有興趣的朋友們有點啟發。
在下一篇,預計整理出六大重點。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與留言。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


Peggy的實驗空間| 小書庫 Index card ( 讀書筆記總目錄/書單 )

  一直很喜歡閱讀,也常從閱讀好書中與讀書會得到許多的力量與啟發,不管是在人生的低潮抑或是順遂的時候。在閱讀之路上,這幾年也保持一個習慣。當閱讀到喜歡的書籍,且那陣子時間允許,就會提醒自己閱讀完後整理出心得筆記。一方面藉機鍛鍊寫作肌肉與思路,方便之後的複習和查閱。另一方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