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讀書筆記|打火哥的30堂烈焰求生課 ( TEDXTaipei )





前陣子發生錢櫃火災事件,除了震驚之外,也讓Peggy突然警覺自己的防火觀念停留在原地太久了,甚至可能早已過時了!不禁問自己,當不幸遇到火災時,有辦法在高壓當下的那關鍵30秒鐘,做出正確的逃生避難決策嗎?!

作者為身為消防員的打火哥 — 蔡宗翰先生,除了在TEDXTaipe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3CbSDzW2N0 的演講中破解火場逃生的三大迷思之外,也出版了實用好書——「打火哥的30堂烈焰求生課」。


最近有好友剛好分享遠流出版社整理和本書相關的三分鐘隨堂考,十分實用,也分享給你。裡面題目只有15題,測驗一下就知道你的火場常識如何!可google 關鍵字「遠流+打火哥」或參考以下Link.

link: https://www.ylib.com/EdmAll/lecture/firefighting/index.html?sfns=mo&fbclid=IwAR2NPRm1ow24PWrx5aTnpVKKWOkTMzEpPqkeH_B9EGI0EI_Q_6yor74OmXE

趁著這個週末啃完此書,除了獲取入門科普防火災技能點數一點外,也破解了Peggy腦袋內過時的防火災迷思。

意外天天發生,應永遠對未知的災害心存敬畏與擔憂。應變的方式決定是否存活。投資防災知識也是投資自己的幸福與生命。

本書是值得購買的一本好書,內容淺顯易懂,十分實用。設計與編排上也很用心,讓讀者很容易吸收與記憶。


翻拍於書背的介紹資訊



/// 

書中內容包含四大部分,分別為「遇到了,怎麼辦?」、「火場迷思大破解」、防災五大策略」以及「特別篇」。

第一部分「遇到了,怎麼辦?」:9個實際發生的案例,內有數個發生在台灣的不幸意外事件...
  • 油鍋起火
  • 高樓火警
  • 身上著火
  • 粉塵火災 
  • 公共場所失火
  • 瓦斯氣爆
  • 火燒車
  • 隧道火災
  • 一氧化碳中毒

第二部分「火場迷思大破解」:14個火場迷思,重新引導讀者認識火災與正確的求生必難原則
  • 家中火災,躲浴室就對了?
  • 遭遇濃煙,濕毛摀住鼻口準沒錯?
  • 樓下失火,往上跑為上策?
  • ........

第三部分防災五大策略:提出完整控管火災的五大策略
  • 如何讓火沒辦法燒?
  • 讓火變小?
  • 怎麼及早發現?
  • 如何順利逃出?
  • 如何讓消防隊順利救災?

第四部分「特別篇」:同場加映破解地震應變迷思,以及事前整備提醒 


除了以上豐富實用的內容外,Peggy特別喜歡它的編排。

每一章節開頭,都先來一個模擬情境選擇題—「求生隨堂考。讓讀者在未更新防災知識前,先檢視自己的原有的觀念,了解自己原本會有的行為。如此一來,讀者稍後也較容易進入狀況。並在實際案例分享完的最後給上正確的答案,讓讀者驗證自己的觀念是否需要更新。

翻拍自所購書中








每章節的結尾也貼心的附上簡易圖示組成的Take away,讓讀者更容易記憶與吸收。


翻拍自所購書中

另外,有些火災意外看起來狀況很接近,但關鍵30秒處理的方法卻大大不同。

如在高樓火警」這一篇,為何不適用於「關門避難」原則? 

原因是,需要先理解原因和情境。選「關門避難」原是因為濃煙高熱致命,關門是為了避開濃煙,爭取救援時間。然而關門避難等於待在原地嗎?並不是,還需要現場狀況—屋內是否有起火。

這些,在書中都有仔細的解釋與分析。

同場加映參加遠流出版社的三分鐘隨堂考後附贈的“打火哥保命絕招”!。



source: https://ylib.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edm/lecture/firefighting/index.html

////

許多案例仔細一讀,很警覺的發現,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碰到的意外狀況。既然稱為「意外」,表示發生的機率不高。但真的不幸遇到時,在那極短時間內所做的反應,卻常常影響一生!






原創文章,若有您轉貼需求,請來信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且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請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

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

讀書筆記|對話的力量:以一致性的溝通,化解內在冰山


提到李崇建老師(阿建老師),就想到薩提爾以及其深厚的對話功力。透過一句句平淡、樸實無華的話語,神奇的,對話的另一端不管是孩子抑或是成人,總會自然而然地把內心感受揭露出來,也開始願意傾聽。

之前Peggy閱讀完此書,也在反思了自己的溝通姿態後,嘗試運用在與雙寶的日常相處,整體而言覺得蠻有幫助的(在有精力的時候XD)。

「好奇」,讓Peggy與雙寶的閒聊進行的更輕鬆且有趣。

「五分鐘對話」提醒自己在每日忙碌的工作步調中,不帶壓力地挪出一點時間,專注地、平和地與雙寶對話。

「對話的姿態」,協助Peggy維持與(快近前青春期)十歲大寶溝通的順暢度。

本書有不少實際案例分享與對話示範,值得參考。

///書摘///

媽媽電子鐘

  • 對話不是要孩子「聽話」
  • 指責、討好、說理與打岔,往往讓孩子創造新的情緒,而沒機會覺知,去看見自己的問題。
  • 以好奇引導孩子,讓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意識到自己選擇的方法,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喚醒他的是 — 他可以有這樣的選擇。



對話的精神


“好奇心,是對話的基本要素”

  • 一般人的對話,常卡在情緒裡。當說話有了情緒,雙方容易以情緒對抗,就繼續不了。
  • 當家長有了情緒,只有單向對話,充滿焦慮,語氣不耐,變成指責與說教,親子就會容易斷的針鋒相對的吵架。
  •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
  • 專注和諧與孩子對話,孩子通常顯得寧靜專注。 ( attunement 
  • 對話是教養的基礎,但對話的目的,並非滿足父母或師長的期待,那只是換個方式,令孩子聽話而已。
  • 這些父母最常和孩子說的話,並不是對話,而是要孩子聽話...
    • 「快點,快點」
    • 「快寫功課!」
    • 「不要拖拖拉拉!」
    • 「你再講不聽....」
  • 自孩童開始,父母應常和他們對話,讓孩子懂得表達、溝通和討論,懂得和諧專注地應對。
  • 有些父母常說不了解孩子,但觀察父母的對話,他們不是想了解孩子,只是希望孩子乖順從,照著父母的意思罷了。
  • 孩子若沈迷於網路,顯示的就是:家中幾乎很少對話。
  • 資優生從成績得到肯定,暫時沒問題 ; 一但在生命中有了挫敗感,生命急著尋找能量的出口,經常沈迷於網路世界。因為過去和家人的話題都鎖定在成績,沒有建立支援性度對話。此時,建立健康對話的基礎,先拋開成績議題與網路沈迷議題,從分享與互動開始。
  • 對話是看見豐富。不同觀點的人,如何傾聽他人?好奇他人?回應他人?
  • 多數師長都成長於權威時代的教養,當孩子說了一句話,是我們不想聽的話,受到衝擊,我們如何傾聽內在的聲音? 還願意聽孩子的說法嗎?我們有如何回應呢?
  • 一位聽話的孩子,往往缺乏創造力。


我撿到一顆石頭了-對話是最好的教養
  • 暫時卸下「期待、命令與說理」的語句,轉向探索孩子的語句。
  • 感覺與孩子的交流,表達自己的需求,聆聽孩子的需求,甚至拒絕孩子的需求,是人與人界線的學習。
  • 家長怎麼開始練習專注和諧的與孩子對話? 初步階段,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和孩子對話,每天花五分鐘的時間,在姿態、語態上都和諧專注,內容試著不說教、不命令。


傾聽的藝術

  • 當自己有所期待,而期待未被滿足,耳朵往往關閉了,對話就卡住了。
  • 意見相左時,還能傾聽嗎?不容易,但試著不是去看問題,而是去看人的困難。行為不是一個人的全部,轉化和溝通就有了可能。


對話練習
很重要的教養策略 ——「專注和諧的對話」

  • 好奇「人的選擇」,以及人如何面對選擇後的行為,是在對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好奇本身只是為了好奇,而不是為了解決問題。
  • 有些人的對話出於好奇,卻令人不舒服,這是除了語態未注意,還有查探人隱私,或懷著挑惕、懷著質疑的刺探,指向的並非對人的尊重。
  • 對話時有意識的覺知自己,甚至有意識的停頓。
  • 不知道該如何接話時,可以試試看重複他人的語言(複述語言)這一個技巧。複述語言是有核對、緩和的作用,也是一種好奇的方式,也是想深入了解的表現。
  • 以下慣性常用的句子隱藏了期望人聽話的語氣,或有抱怨、指責之意,很容易令聽者不舒服。
    • 「為什麼你 ...... 」
    • 「你總是...... 」
    • 「你應該要......」
    • 「誰叫你......」
    • 「每次都是你......」
    • 「我說過多少次了......」
    • 「跟你說幾次你才會懂......」
  • 對話中展開好奇,很多人會喜歡用「為什麼...」,在對話體系中,常讓人質疑和不被信任感。可以替換成以下幾個語法:
    • 「怎麼了?」
    • 「還好嗎?」
    • 「發生了什麼事了?」
    • 「我很好奇?」
  • 對孩子還有一個很好的詞彙:「怎麼辦?」 
    • 大人習慣為小孩想辦法而不是讓他負責,善用「怎麼辦?」能幫助孩子有覺察,進而負責任,與多思考。
    • 若是想幫小孩出主意,告訴孩子正確觀念,可在「怎麼辦」對話後,問問孩子:「需要我幫你想辦法嗎?」「需要我幫你的忙嗎?」
  • 父母面對「問題」時,應掌握「關心人」,而非「關心事件」。
  • 對於初入門的父母,先對話成為一種言語習慣(日常對話),再練習如何和孩子討論「問題」,因為後者比較難上手。


我的意思是......
  • 「曖昧溝通」:模糊不確定的語意,卻期待對方同意自己的需求。
    • 案例 1. 媽媽明明要小孩別玩,卻以詢問、徵求意見似的問:「好不好?」
    • 案例 2. 媽媽:「今天中午想吃什麼,媽媽都答應妳。」但當女兒提出炸雞等食物,媽媽卻一直說不可以
    • 案例 3. 在教室,老師以「可不可以不要講話?」等句子來處理教室的吵鬧
  • 較適當的對應方式:
    • 案例 1. 媽媽心中有了決定,應直接簡單的說出來。接下來就是應對孩子的情緒。
    • 案例 2. 想給小孩選擇的話,可以這麼說「中午想吃什麼,來討論一下吧!」
    • 案例 3. 老師應語態堅定的要求:「請安靜!說話的同學,我會請你站起來。」


從感受中探索與安頓

  • 兩種動力模式:「匱乏感」與「滿足感」。思考我們自己要有怎樣的人生?要孩子有什麼樣的人生?
    • 「匱乏感」:「你做得不夠好」、「你擁有的不夠多,包括物質和能力、特質」等等促使人行動中有一股「求生存」的能量。但也產生巨大問題:「我必須永遠感覺匱乏」,這是一種「恐懼」的驅動。
    • 「滿足感」:就現有的條件感覺到富足、有能力,面對問題和挑戰時,可以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運用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停滯、不成長,是無趣無聊的,會產生探索冒險的成長動力。
  • 要如何察覺自己的情緒,進而承認與接納? 
    • 首先,要知道情緒的存在,給予情緒一個名字,才不會讓情緒亂竄
    • 接下來,探索情緒由來,安全的疏導與安頓。
    • 如何安頓?承認它,深呼吸後對自己說:「我願意接納這份焦慮/傷心/...,也謝謝自己這麼勇敢/.../..,....。」
  • 疏導孩子情緒的方法:給情緒一個名字,可表達「我知道你難過....」「我知道你生氣...」
  • 探索孩子情緒,安頓情緒的同時,並非我們高居於上位。因此自己狀態很重要,要察覺自己的焦慮、生氣與無奈。否則很可能帶著私心與不恰當的施恩布惠的態度,反而讓小孩起了反感。


在情緒裡對話


“孩子成長過程,情緒的引導是第一重要的功課”



  • 當孩子鬧情緒時如何應對?學習平靜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學習疏導孩子的失落,先運用緩慢寧靜的語言幫助孩子覺察情緒。ex. 「...三三啊..妳在生氣啊...」
  • 孩子懂得爭取權益,而不是安靜服從,是成長中重要的學習。學習如何服從、如何梳理失落情緒、如何和諧的討論,也是重要的。
  • 建議關心孩子感受的流程:察覺自己的生氣、難過等情緒 ——> 妥善安頓自我情緒 ——> 關心小孩身體為主(若相關) ——> 梳理小孩情緒 
  • 不是拿關心語言當公式,而是要打從心裡關心



回答與提問


“對話的精神是彼此分享,彼此了解,彼此給予,彼此交流,彼此尊重,彼此接納......,根基於「彼此」”

  • 對話的本質在於關懷、欣賞與好奇
  • 日常行為裡,常常以情緒應對「事件的發生」,也就是聚焦在「問題」,以生氣、沮喪或無奈應對。指責某人做錯事,容易將人「問題化」,對話通常指責的:「你怎麼總是講不聽!」「 你怎麼這麼不認真!」

  • 面對孩子提問的「為什麼」:以下反問詞句常會讓孩子不是那麼容易回應
        • 「說說看,你覺得那是什麼?」
        • 「你為何會這樣想?」
        • 「那你覺得呢?」
    • 對話時,要與提問者核對,了解對方的意思、期待、觀點與初衷。積極傾聽,歸納對方要表達的,整理他人的敘述,沒把握時,重新詢問對方。
    • 核對式提問有助於聚焦,協助對方意識到問題,進而讓孩子學習負責任。
    • 提問語詞:
      • 「你要問的是......」
      • 「你想表達的是......」
      • 「你想說的是......」
      • 「你想要得到的是......」
      • 「你希望我協助的是......」
      • 「我這樣理解,你聽聽看對不對?是不是你要表達的......」
    • 好奇是接納的開始。
    • 要是孩子有情緒問題,往往是父母自身有容易情緒暴躁的狀態。
    • 孩子提出以下類似的問題,多半不是為了討論,往往是他們遇到了困難。
      • 「人為什麼要唸書?」
      • 「讀書真的那麼重要嗎?」
      • 「人為什麼要活著?」
      • 「為什麼大人這麼煩?都要我們做無聊的事情!」
      • ......


    讓孩子擁有生命力的對話


    • 父母每天撥五分鐘,和自己的孩子對話,創造親子間的互動。
    • 親子之間愛的對話
      • 當孩子為你做了些什麼,哪怕事再小的事,都專注地跟孩子說謝謝。
      • 跟孩子在一起玩耍時,除了全心投入,且告訴孩子,你很開心的與他在一起。
      • 下班後見到孩子,告訴孩子你很想念他。
      • 與孩子共處於寧靜時光,感覺細膩美好的時刻,告訴孩子你愛他們。
      • 跟孩子進行散步、喝茶與欣賞陽光時,告訴孩子你多喜歡和他們在一起。
      • 當孩子生病痊癒,或經歷挫折,告訴孩子你很珍惜他們。
      • 看見孩子展現自己,比如為你表演一段,告訴孩子你感到幸福。
      • 跟孩子品嚐食物,觀賞美景或一朵花,告訴孩子你喜歡在一起的美好。
    • 接納是生命的基礎價值,若是人連自己都無法接納,生命的力量就會被卡住了。



    ///寫在最後///


    對於如何寧靜平和的對話,推薦李崇建老師的相關影片—學思達連接薩提爾 現場示範對話(主講人:李崇建、張輝誠)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3OCeKHBhI




    原創文章,若有您轉貼需求,請來信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且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請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

    Peggy的實驗空間| 小書庫 Index card ( 讀書筆記總目錄 )

      一直很喜歡閱讀,也常從閱讀好書中與讀書會得到許多的力量與啟發,不管是在人生的低潮抑或是順遂的時候。在閱讀之路上,這幾年也保持一個習慣。當閱讀到喜歡的書籍,且那陣子時間允許,就會提醒自己閱讀完後整理出心得筆記。一方面藉機鍛鍊寫作肌肉與思路,方便之後的複習和查閱。另一方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