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閱讀筆記|那麼一本靜靜放著,注視著它,就會帶來勇氣的書 —「被討厭的勇氣」

 


“人的困擾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
學習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不因過去而糾結
因未來而綻放
融入群體給予與貢獻
找到所願的自在與平和“ 

這是第三次閱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了,這真的是一本很值得閱讀的書籍。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著不一樣的感受。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把阿德勒的精神用較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出來。 讀者就彷彿是書中那位年輕人,有位和善又知識豐富的導師在旁邊陪伴著、引導著、啟發著,允許我們對困惑與不認同的想法提出問題和與其進行辯論。讓我們漸漸從迷茫與混亂中的內心世界,逐漸走出屬於自己且更為自由的人生。從第一晚的「否定心理創傷」,接續著討論「煩惱的緣由」「割捨別人的課題」「世界的中心」到最後一夜的「認真活在當下」

本文主要是多來聊聊Peggy特別有感的「課題的分離」— 親子關係與認同感。最後也多分享一個大家也可以在家裡自己做的充滿儀式感的活動。

/

「課題的分離」之親子關係

“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牠喝水,
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photo source: https://www.everypixel.com/image-7952787450750619572)


在閱讀到此篇內容時,馬上就思考到親子關係。因為我們與孩子們有很深厚的感情牽絆,卻也很容易認為某個樣子是對對方好,所以給予很多的所謂的建議與指導。然而這些很多・是・多・餘・的,且對小孩長期發展是沒有幫助的!想幫助孩子減少跌倒的次數,卻忘了「適當的小挫折」就像預防針一樣,對孩子強韌性與適應性的發展是好的。

本書中提到,阿德勒心理學不鼓勵放任主義,不鼓勵那種完全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也不想知道的作法。我們要了解孩子在做什麼、想什麼,同時在旁邊守護著他。以讀書這件事為例,不該是家長逼著孩子念書。

“而是要清楚讓孩子知道「這是他/她自己的課題」”


怎麼區分是誰的課題呢?端看「因為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由誰來最後承擔」

如果孩子想努力,我們會隨時在身邊提供他需要的幫忙跟協助,在沒有提出請求的情況下我們不需要干涉。身為父母要小心不要用「這是為你著想」這句話來干涉小孩,硬要小孩做什麼,捫心自問,其實常常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Peggy 在這幾年當中也漸漸體會到,這也是較適當的方式。雖然非常不容易做到,至今也尚在努力的途中。

前陣子閱讀的另一本書「如何叫得動青春期男孩」,也提到類似的概念—「鷹架支援方式」,也分享在這。雖然此書主要是在講兒子,不過這段內容其實女兒也適用。

[鷹架支持理論]

指的是父母在孩子還小時,出於本能所做的一些協助。 如,牽著孩子的手過馬路、幫忙把食物切成一口大小、幫忙裝水等等。但隨著孩子越大,需要漸漸改變方式了..

原則1: 不要越俎代庖。

別搶著替兒子做事,讓孩子有更多機會靠自己來解決問題,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幫助他成長進步。幫孩子做太多、設想太周到與安排過度是媽寶完全養成計畫的重要元素。

原則2: 多聽兒子的想法

別搶著發表你的意見,你兒子就能開始透過自我覺知,弄清楚自己的感受(情緒控制)。
少談家長的價值觀,多聽兒子聊聊他的價值觀。
少控制,兒子就能透過學習而有更佳的時間管理與自我調適技能。
不要扮演老師的角色,而是要當個引導者,引導兒子更懂得去解決問題。

別對他提出一大堆要求或提醒,相反地,你要一直多問他

「你的對策是什麽?」
「面對這個問題,你想怎麼解決它?」


請記住,如果這是他自己設定的目標,通常會比較願意進行。

那,如何擬定一份計畫?

1. 明白你兒子的局限

2. 為了讓你兒子有興趣來擬計劃,你要讓他知道自己跟這份計劃有什麽關係

3. 設法把任務化繁為簡,並在他覺得快吃不消的時候,把你們的對談時間延后。

4. 由他來執行計劃,只須提出問題引導他,或是列舉可能對他有幫助的事物。

5. 只提供能夠讓你兒子繼續做下去的適當協助。


/

「課題的分離」認同感

“人際關係的王牌是由「我」來掌握!”

  • 正因為你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所以才會不斷尋找他人的認同
  • 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過活,這樣的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望過活。
  • 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課題
  • 認同的需求讓你不自由
  • 了解課題的分離原理原則並不困難但實踐他卻很難

世界不是繞著我們當中心啊...Peggy也認同我們無法管別人怎麼看我們、怎麼評斷我們,我們對這方面是無能為力的,這是「對方的課題」。

但,難道我們就這樣雙手一攤,顯示無能為力嗎?當然不是,我們還能做的就是對自己盡本份、做該做、想做的事,這就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也就是「自己的課題」。

也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畢竟我們真的無法讓每個人都那樣的喜歡我們,我們需要練習「課題分離」,自己認同自己,也練習放過自己。

在一次的演講後,有與會的朋友會後問了一個常見的職場卡點—「似乎老闆不太喜歡她,她該怎麼辦,直接換工作嗎?」其實這個可以聊很久,從實際狀況開始理解,到這位朋友自己想要什麼等等。那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有辦法簡短的理解和提供幾個下一步可以嘗試的做法給那位朋友參考。

「課題分離」何嘗不也是一個思考角度呢? 很難控制老闆怎麼評斷我們,但我們可以從了解老闆需要什麼方面的協助、對我們的期待、我們的專長等等角度切入,讓我們更做好自己。那如果所有想到的都努力了、調整了,還是一點都沒有改善,那也很明顯就是可以思考新機會的時候了。此刻,平日有沒有累積可以帶走的職場專業能力,又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


/

這本書是讀書會的十月選書,導讀的丹佐同學和艾德華同學,很用心的設計了一個充滿儀式感的活動(感謝)。仔細想想,也很適合在家裡的時候,自我對話的時候自己做做看,所以也分享在這。

Step 1.寫下三個自己覺得會被討厭的特點。例如,追求完美、挑惕、嚴肅等等

Step 2.試著從另外一個面向去思考有這個特點的時候有多好、多麼有幫助。

這並不是進行所謂的自我催眠,把所有的特點都說成好的,然而給我們另外一個思考面向。其實特點常常並沒有分好壞,端看應用在什麼時間、地點、空間和對誰使用。

舉例來說「固執」,可能會讓人家討厭的點是,覺得很難相處、很難溝通。然而,當它放在所謂該固執地方時,呈現的就是擇善固執與堅持到底的勇氣。其他還有很多相似的組合...

"所以我們應該可以更好好地更接納自己,與自己相處,不是嗎?!"



小提醒,其實我們不需要極端的追尋每一個阿德勒帶來的那些打破世俗的思維跟行動,這其實也不是我們自己了。我們可以選一兩個主題,尤其是目前對自己來說,是最困擾與掙扎的哪些。 試著從阿德勒引導的面向和思維,做些許的改變,我想漸漸地、慢慢地一定會有不錯的突破的! 祝福各位朋友!





/

延伸閱讀

  • 心態致勝」:不要被過去所束縛,而我們有更多未來的可能性
  • 無限賽局」:人生是無限賽局,跳脫固有思維框架,不要陷在短期的得失,而讓自己活得更精彩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Peggy的實驗空間| 小書庫 Index card ( 讀書筆記總目錄 )

  一直很喜歡閱讀,也常從閱讀好書中與讀書會得到許多的力量與啟發,不管是在人生的低潮抑或是順遂的時候。在閱讀之路上,這幾年也保持一個習慣。當閱讀到喜歡的書籍,且那陣子時間允許,就會提醒自己閱讀完後整理出心得筆記。一方面藉機鍛鍊寫作肌肉與思路,方便之後的複習和查閱。另一方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