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Peggy的實驗空間|從劉軒的「不敗學習力」一探學霸沒告訴你的十個秘密!

 


因為家中哥哥剛上國一了,開始要面對更多的課業挑戰,身為一起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媽媽,開始更注意適合國中生閱讀的書籍。

前陣子參加歐陽立中老師的親子講座 — 「高效學習:讓孩子的努力不再受盡委屈 」時,這本書也在推薦的延伸閱讀書單中,就立馬買來給孩子閱讀。

作者是著名哈佛心理與教育專家劉軒,也身兼「軒言文創」創辦人、暢銷作家、「學問在線」教育總監等多重身份,這次出書分享十大聰明讀書法。之前暢銷著作之一《Get Lucky!助你好運》,Peggy 也相當喜歡。

因為這本書是特別給大寶看的,當他閱讀完後,Peggy 特地找時間和他聊聊閱讀心得和感受,也趁機把孩子的心得一起記錄下來。

/

以下是家中國一哥哥與我分享的心得筆記~

這本書包含了從各個面向來引導與說明如何精進學習方式,包含學習力、筆記力、專注力、時間管理等等。

書中指導了我很多的學習方法,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時間分配方面的番茄鐘,和康乃爾筆記中分區和分顏色的筆記方式。

在親自實際操作過後,發覺學習效果確實有所提升,慢慢地我在閱讀與吸收時較能順利抓到裡面的重點。不似以往,比較沒有那麼有系統的複習,因為沒有好好的整理起來, 只是重複翻閱教材回顧,效率也還有進步的空間。

我也才發覺,複習時要做到把知識吸收進去,要有操作跟理解的步驟,才能對學習真正有幫助。這讓我想到,有時候常常花很多時間在讀書, 但結果卻不盡理想。我想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吸收文章的知識,或是檢討時只是看看答案是什麼,卻不會去深究得出答案的過程跟步驟,缺乏了理解來刺激腦袋吸收。

/
Peggy 寫在最後~

這本書除了適合孩子閱讀外,也蠻推薦家長一起學習,會和孩子更有溝通上的共同語言欸喔。

來分享個小故事。國一哥哥在閱讀完此書後,更有意願做筆記,以讓自己對課業內容更加深印象。在自然科的學習,也會自動參考康乃爾筆記的部分做法,進行相關的預習和整理。

下圖為國一哥哥的自然科筆記。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與留言。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

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Peggy的實驗空間|恆毅力 Grit - 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自認為是個對真心感興趣或覺得重要的事物算是蠻有些毅力的人。

例如,
喜歡羽球,扣除懷孕以及孩子很小無法脫身的時期,也陸陸續續持續超過十年。
覺得理財很重要,維持記帳有十多年。也認真學習與摸索適合自己的理財模式,持續有近七年。
更不用提學生時期,為了考試的持續努力。工作後,維持競爭力的專業相關學習。有了孩子後,親子教養相關的進修。

但,說到要怎樣可以培養孩子們毅力這方面,還真的一時之間,無法很有條理的分析。也因此也對恆毅力此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作者達克沃斯 ( Angela Duckworth) 博士是2013年被譽為「天才獎」的麥克阿瑟獎的得獎者與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曾任小學教師、麥肯錫顧問、非營利組織 「品格實驗室」( Character Lab) 創辦人,也是兩個女兒的母親。

本書榮獲亞馬遜最佳商管書,其相關的TED超人氣演說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截至今日已近三千萬點閱次數。

本書厚度約近350 頁,乍看之下份量不少,但閱讀起來相當有趣,會有欲罷不能的感覺。作者透過許多的有意思且廣泛領域的案例分享,將她長期研究的成果,娓娓道來。研究案例包含陸軍特種部隊、「綠扁帽」The Green Beret、芝加哥公立學校預測畢業、西點軍校的野獸營、業務員、運動界、演藝界等等。



透過她長期的研究,發現天賦或努力都不是成就唯一的條件。其關鍵是「恆毅力」(Grit)。更重要且讓人振奮的是,恆毅力是可以由自己掌控、刻意練習得來的特質。 (像我們這樣的一般人與孩子們也是有機會可以學得的 )。書中內容也著墨不少關於如何為孩子們培養恆毅力,這部分也是讓身為家長的 Peggy 獲益良多。


適合讀者:
  • 對心理教養感興趣的家長
  • 對增進自我成就感興趣的朋友
  • 對有意思的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


本文包含以下內容
  • 恆毅力量表
  • 什麼是恆毅力
  • 培養恆毅力的方法—七大驅動力
  • 怎麼幫孩子培養恆毅力? ( 成人也可參考,做法類似)

/

恆毅力量表

因為Peggy 也很好奇自己的恆毅力分數,所以看到書中有恆毅力量表,覺得很有意思,立馬來測試一下。也分享給一樣好奇的讀友們,在正式進入主題前先來個暖身。
“恆毅力等於熱情與毅力”



熱情的分數是奇數題加總之後的分數,毅力是偶數題。

分數反應現在你對自己的看法,而恆毅力是可以改變的,也表示之後自己重新測試的分數可能會改變。


/

什麼是恆毅力

恆毅力是有兩個部分組成的,熱情(passion)和毅力(perseverance)

書中對恆毅力進一步的解釋~

恆毅力重視耐力(stamina) ,而非衝勁(intensity)。

“恆毅力不只是非常努力而已,是指投入一件你非常在乎的事情,在乎到你願意一直守著它。”

作熱愛的事情,但不是只愛上它的那一瞬間,而是永遠永遠愛它。

毅力這塊對東方人來說,還滿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Peggy 對於“熱情”的部分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好奇熱情是天生還是後天培養的?到底怎麼找尋自己的熱情所在?很想知道本書對於這部分的研究結論。

其中的熱情到底指的是什麼?來看看作者怎麼看待熱情。

作者與團隊訪問高成就者成功的關鍵時,常聽到受訪者描述的熱情是「長期不變的投入(consistency over time) 」, 而非投入的「熱切程度 (intensity)」。

Not infatuation (熱情和癡狂)
Not obsession (著迷)

包含「對目標的堅持有多久」,常見的三分鐘熱度不在本書指的熱情範圍內。

熱情不是閃耀的煙火,美麗而一下子就熄滅。熱情比較像羅盤🧭,需要時間打造與校準,直到找到正確的方向,在前面漫長蜿蜒的一路上,指引你到達想去的地方,也就是你的「人生哲學」。

人生哲學可以想像成頂層目標,而頂層目標決定人生輕重緩急的順序(中層目標和底層目標)。這也讓Peggy 聯想到人生OKR 的延伸概念。

書中有提到入選棒球名人堂的傳奇投手湯姆.西佛的例子,很可以精確地展現熱情、目標與人生哲學結合的結果。

先來膜拜一下他的事蹟。當1987年,42歲退休時,他總共累積311 個勝利,360個三振、61場完封、防禦率達2.86。獲選進入名人堂時,得票比率創下史上最高記錄。
在他的20年職棒生涯中,西佛的目標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一次都盡可能投出最好的成績」。
他說過
「投球決定了我的飲食、睡覺時間、清醒時的種種活動,也決定了我不投球的時候如何生活。
如果我必須去一趟佛羅里達,我會注意絕對不在太陽下打赤膊,因為曬傷會讓我好幾天無法投球。
如果我要摸小狗,我會提醒自己要用左手摸,也要記得用左手為壁爐添加柴火。
冬天的時候我會提醒自己吃脫脂的起司,別吃巧克力脆片餅乾,避免體重增加,影響表現。」

聽起來他有很多嚴格的限制(似乎會不快樂?),但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並不這麼覺得。

他說到:
「投球讓我很快樂,我這輩子專心一意地投球,我已經確定這是我想做的事情。
投球狀況好時,我會很快樂,所以只做那些能夠讓我投球表現好,能夠讓我很快樂的事。」

 

/


培養恆毅力的方法—七大驅動力

  
培養恆毅力可分為內到外的四大驅動力,以及外到內的三大因子。

內到外的四大驅動力分別為

  1. 興趣 interest: 熱情是與真心喜歡做的事情。恆毅力典範受訪者通常也會提到他們還是必須忍受幾件討厭的雜務,但是,整體的工作還是讓他們深深地著迷,也認為自己做事情有意義。
  2. 練習 practice : 刻意練習
  3. 目的 purpose : 「我做的事情很重要,對我和其他人來說都是如此」
  4. 希望 hope : 是指面對各種挫折、困難與處境的堅持下去的毅力,它界定了恆毅力的每個階段。

外而內的三大環境力則為家庭教養、課外活動與組織文化。



/

怎麼幫孩子培養恆毅力

身為家長,十分感興趣的是怎麼幫孩子培養恆毅力?具體來說怎麼做呢?

技能培育有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可能有數年之長。

“前期:幫助孩子找到興趣 ,
中期:把刻意練習變成習慣,
後期:幫助孩子找到「目的」”


<前期>幫助孩子找到興趣

努力下苦功前,先讓孩子學會玩耍,讓他們去摸索與體驗。在早期階段,最好的老師是親切溫暖願意給初學者很大支持的老師。因為一開始的學習像遊戲一樣,孩子的自主性也很重要。太強勢的父母和老師會降低學習者的內在動機,可以的話,讓孩子們自己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會比較容易之後培養成熱情。

在剛開始投入的時候,盡量給予鼓勵和隨意探索的自由。孩子們需要小小的成果、掌聲,也需要練習,但練習不需要太早開始也不需要太多的份量。


怎麼找到興趣呢?

引導孩子常問自己以下問題:

喜歡想什麼?
腦中常浮現什麼?
在乎什麼?
什麼東西對我最重要?
喜歡花時間做什麼事?
什麼事難以忍受?

有了一個大致的方向後,開始走出去做點事,去實驗與嘗試。從最有把握的開始、最不討厭的開始,最擅長的開始。興趣一定是從嘗試跟犯錯中摸索出來,記住要保持修改的彈性。



<中期把刻意練習變成習慣


在中期這個階段,孩子們會較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

「興趣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觸發,要有耐心,需要時間,需要持續探索,需要啟發人心的導師,需要共同興趣的人」

「和投入興趣的時間多寡,以及投入時間的品質相關」

投入時間的品質,就要運用《刻意練習》的方法。

有人會好奇「刻意練習」和「心流」的差別。
恆毅力高的人會做比較多的刻意練習,也體驗到比較多次的心流。
刻意練習是做什麼,心流是一種感受,而這兩者很少一起出現。
刻意練習主要動機是精進技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刻意設定一個超出目前技能水準的挑戰目標。這個模式是處於「解決問題」的模式,分析一切為了讓自己更接近的理想狀態和目標。
我們得到意見回饋告訴我們,哪些部分做錯了,我們根據回饋去調整,再次的去練習和嘗試。

心流的本質是愉快的,我們並不那麼在乎是否能力有所精進,是自然而然享受著熱愛的事情。
刻意練習是為了準備,心流是為了表演。

除了找優秀的教練老師外,如何獲得更大的效益且體驗到更多心流呢?

建議一: 先了解科學原理

理解到「刻意練習」的每個要求其實都很平凡,透過以下四個步驟落實

1. 明確定義挑戰目標
2. 全心投入
3. 即時、實用的意見回饋
4. 不斷檢討不斷進步

建議二: 找出什麼時候以及在哪裡可以練習讓我們覺得最自在。

養成每天同時同地練習的習慣,這樣每天就不用多想,也不用克服啟動的摩擦力,會自然而然的開始。

這邊Peggy 推薦可閱讀暢銷好書—「原子習慣」,來練習怎麼培養好習慣。
http://peggywulifelab.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html 


建議三:改變體會刻意練習的方式

重點在於當下的自我覺察,而不是自我批評。

「當孩子看到自己做錯,大人的反應一皺眉頭、不愉快的指責,孩子就會變得保護自己不敢全力以赴。」

老師與家長們可以親自示範「沒有情緒後果的犯錯」,例如故意做錯點小事,有時候示範的時候故意犯錯,再平靜與帶點微笑的表情,將做錯的事調整成對的。 孩子們看在眼裡就會學習到這樣的處理態度,也因為不用害怕犯錯而更願意挑戰和嘗試。

<後期>幫助孩子找到「目的」


持久的熱情需要「興趣」與「目的」兩個支柱。比較常見的發展順序為從自我導向的興趣開始,緊接著學習自律的刻意練習,最後把努力和「他向目的」(other-centered purpose) 結合起來。

在作者訪問許多恆毅力典範時,發現很有意思的共同觀點。他們常提到,他們認為能夠如此日以繼夜的奮鬥,勇敢的面對挫折與失望,甚至有些犧牲,他們都認為是值得的。因為,那些努力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可以造福其他的人。


The intention to contribute to the well-being of others.
「不為自己,所以強大」


我們似乎都理解 工作-->  職業生涯 --> 志業,那怎麼找呢?

透過持續不斷地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可以有些幫助。

目前這份工作如何跟其他人產生連結?
如何跟更廣大的世界相連?
如何展現出自己最深層的「價值觀」?

同樣是蓋教堂的水泥匠們,那些認為「我在砌磚」與認為「我在打造上帝的殿堂」的水泥匠,相信有顯著的差異。

書中也更進一步提到找到「目的」的三種方法:
  1. 思考你在做的事情怎麼對社會產生正面的貢獻
  2. 思考怎麼用小規模但具有意義的行為改變現在的工作,讓它更貼近我們的核心價值觀( job crafting)
  3. 找一個明確目的的榜樣,從其身上尋找靈感。「去想像15年後的你,那時候什麼對你最重要?你能想到誰的人生激勵你變成更好的人嗎?是誰?為什麼?」

老實說,Peggy 認為「找到目的」這後期階段對多數的孩子們而言,可能有點過早,不是那麼好體會與理解。但身為家長若能提前理解這階段,在陪著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可以鼓勵與支持孩子們透過小規模的體驗,紀錄其中的感受,幫助其漸漸找到意義。對於成人來說,也是一樣可以透過小規模的實驗,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和工作。

因為書中對於如何進行小規模實驗較沒有太多系統性著墨的篇幅,這邊Peggy 也推薦可以進階閱讀「Designing your life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此書,會很有幫助。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之前的讀書筆記和心得文
http://peggywulifelab.blogspot.com/2021/01/designing-your-life.html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與留言。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


2022年10月2日 星期日

Peggy的實驗空間|卡片盒筆記(二):四大基本寫作原則與兩個心法




卡片盒筆記法第二篇來了~四大基本寫作原則與兩個心法。

對於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以及如何開始感興趣的朋友們,也歡迎參考前一篇筆記(由此去

/

四大基本原則


原則一:寫下來是唯一重要的事


大家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
寫下來很花時間啊....
是看起來要縮減我們閱讀和學習的時間嗎?
不然我們怎麼會有多得時間寫下來?
時間就那麼多,是會有排擠效應的...

NO!NO!NO!  我們寫作最重要的素材與靈感來源還是來自於持續的閱讀和學習,減少投資在這方面的時間就等於減少我們的知識來源與素材取得。因此,需改變的是閱讀和學習的方式,在那當下,以寫作為具體輸出的目標,更加投入、專注。

“ 以Output 為前提,而進行Input ”

當我們把寫下來當作是唯一最重要的事(output) ,在這過程當中,自然而然地會注意到自己是否有充分理解剛才學習的到一切。我們會刻意對取得的知識做進一步的思考與融會貫通,如此一來,才能用自己的話再闡述一次,產生自己的觀點,進而可以輸出。

如果無法把學的知識,用自己的話清楚地描述出來,讓其他人不那麼熟悉的人懂,那其實常常也只是一知半解而已。

原則二: 簡單最重要


原本作筆記方式,是看到重點它劃起來,或在旁邊空白處寫心得,抑或把它節錄到某個筆記本。

通常我們會思考的是要把這筆記放在哪一個主題下面。
會遇到的是可能越來越多主題、子主題,而產生搜尋的沒有效率。
而且隨著儲存的知識累積,常會出現我們不知道該把新的筆記歸納到哪個子項目的哪個子分枝。

和舊的儲存系統相比較,

“卡片盒筆記法將一切精簡成一件事 — 可以公開發表的獨特見解”

其下而上儲存系統的優勢在於,隨著萃取的知識越多,系統並非越加雜亂,而是會自然而然產生群聚效應

關鍵點在於要清楚區分以下三種筆記
靈感筆記:記錄隨時的靈感,一兩天內可丟
永久筆記:可理解的必要訊息,永久保存
專案筆記:只和特定專案相關,專案結束後立即丟棄或歸檔

不需要擔心遺漏、也不需要時時刻刻紀錄重點、也不需擔心自己會遺忘某些靈感,只需要回到最精簡的,只有可以公開發表的獨特見解相關的,才需要寫下來,將他們連結起來。這系統要思考的是,我想要在哪個脈絡再看到它。

這讓peggy聯想到一個相關的經驗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還會把電子郵件分門別類的一一安放。隨著累積的郵件越來越多,根本就沒辦法找到透過這樣的分類很快地找到想要信件。
後來乾脆除了少數要特意保存的電子郵件外,其他的一律不分類,需要的時候用關鍵字搜索比較快反而較快找到。


原則三:沒有人是從零開始


“我們不需要從一張白紙開始的!”
以往常見的思考習慣是,先有絞盡腦汁想到適切的題目,再想辦法收集資料和文獻,進而衍生出一篇文章。但這個過程其實有時候是蠻辛苦且費時的。

在卡片盒筆記系統下,幫助我們先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領域是一個大略感興趣的範圍,非明訂清楚的題目。 透過持續的學習與紀錄,累積出許多此領域相關知識。包含正面、反面、支持與反對等不同面向的資料、文獻。也透過後續會談到的「怎麼看到整體樣貌」的幾個提問方法,讓我們察覺出此領域缺乏的區塊,而會學習更多,將較缺乏的部分補上。索引筆記的製作也幫助我們更有系統性地來看這個領域知識庫。

如此一來,自然而然地產生聚集(卡)的效果,此時,想做的題目自然就浮現出來了。當有了題目,相關的素材其實都已經躺在卡片盒(永久筆記)裡了,也就不需要從零開始了。




原則四:讓工作帶領你前進


著名心理學家與《心態致勝》作者卡羅.杜維克(Carol Dweek) 提到,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積極尋求且歡迎各種正反面回饋,是長期獲得成功和快樂最關鍵的因素。

然而,同樣重要的是,此反饋循環系統是否切合實際,和能否產生激勵效果以推動我們持續前進是高度相關的。延遲太久的反饋系統,給予的幫助不大。

和透過外在獎勵相比,過程中得到的快樂也就是「內在獎勵」則更為有效,也就是說最佳回饋其實是來自工作本身。

“「成長心態」+「能讓反饋以切合實際的方式產生循環」的學習系統/工作流程產生的內在獎勵能讓工作自然而然引領我們大步邁前。”

卡片盒筆記能提供即時循環。舉例來說,當我們在寫完文獻筆記,之後要轉成永久筆記時,發現無法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此時就發現,原來還有部分不清楚的地方啊!


/

本書中有許多寫作心法提點,Peggy 對其中兩個特別有感,分別是“如何持續下去”與“如何思考更具有整理樣貌”。

心法 1. 如何能持續做下去?

坊間相關研究和書籍也有不少,常看到有提到兩個指標。第一個指標是「動機」,另一個指標是個人學習過程的掌控感。

書中也提到以優秀學生當例子,當成績一落千丈的時候,常有三個主要原因—不知道有什麼意義、不知道和人生目標的相關性、無法自主掌控學習。

這也是可以延伸到生活與工作上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深刻體會到目前學習(行為)的意義、知道它和我們人生目標的相關性,且更可以自主掌握,那麼就更容易持續下去。

回想自己,大概2017年底開始寫文,「Peggy 的實驗空間」累積至今也超過100 篇文章。為什麼可以持續下去呢? 和前述提到的三個原因很可以契合啊。

知道對自己的意義:磨練自己思考、歸納與輸出的能力。也因為寫blog 而認識了不少相關領域的同好和高手,獲益良多。

和人生目標的相關性:深信閱讀、思考、行動與分享的力量,期許自己當個有正面影響力的人

自主掌握:因為是自己擁有的部落格,步調和主題可以自己100%掌握。忙的時候就寫少一點;有話想分享時,時間ok 下就多寫幾篇。

回到寫作本質,而透過卡片盒筆記的方法,把寫作的範圍切的更小,更加具體可掌握,我們也就更容易持續下去。可以想像一次要擠出500字的文章 vs 100字 x 5 篇,想信後者更加容易。

多延伸思考一點,這三個觀點也可以用在工作與生活上。當知道目前行為與努力目標的意義,對應的人生目標,且有空間與彈性自主,那我們也更能充滿幹勁的努力下去囉。

在暢銷書籍《致富心態》 一書中也提到「時間掌控感」,越能自我掌控,幸福感也會增加。

“用錢來拿回時間的掌控權,因為無法掌控自己的時間會嚴重影響幸福感。”

心法 2 . 怎麼看到整體樣貌?

我們如何避免或減少,瞎子摸象、見樹不見林的狹隘觀點呢?

書中提到三個可常常自問的問題:

Q1. 是否有什麼是我們沒看到卻相關的?

Q2. 提出「反事實思維」,ex. 「如果⋯那會怎樣」 試著重新定義問題

Q3. 認真看待任何簡單的想法


關於第一個問題,書中提到一個很經典的例子,是著名的數學家沃德.亞伯拉罕(Abraham Wald)的故事。在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特別請他來評估飛機機體最常中彈的地方在哪裡,想在被評估出來的飛機機體處,加裝更多的防護裝甲,以增加防禦能力。很特別的是,沃德並不是去計算那些有飛回來的飛機哪部分最容易中彈。因為他發現一個思考上常見的錯誤與盲點(幸存者偏差),我們沒看到卻相關的——那些因中彈再也飛不回來的飛機。那些回不來的飛機中彈的地方,例如油箱,才是最緊要需要加裝防護裝甲的機體。

透過不斷自己詢問自己這三個問題,發現有缺乏處,再進一步找尋相關資訊或與高手討論,那麼全體的樣貌也會逐步建構的更完整的!


/

以上的整理與心得分享,希望對您有點啟發與幫助。預計本系列下一篇就是三個月後的心得筆記囉。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與留言。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閱讀筆記|卡片盒筆記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 如何開始呢?

 



是否存有想要把學到的知識寫下來幫助記憶,但總覺得似乎很浪費時間⋯

是否筆記做得很多,但要用的時候卻常找不到?

是否曾有寫筆記或文章的念頭,但卻不知道怎麼開始⋯

有以上困擾的朋友們,很適合閱讀本書。此書是近期Peggy 很喜歡也很推薦的讀物之一,從其英文書名《how to take smart notes 》,很容易理解到此書就是在分享如何聰明地書寫✍️。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也特意放慢點速度,一邊閱讀一邊調整自己做筆記的方式。

陸陸續續寫到現在,部落格「peggy的實驗空間」也有了超過100篇文章,  也算是有了自己習慣的整理方式,雖然不完美,但尚可堪用。然而,但在閱讀此書時,發掘了不少好觀點,也翻轉了對於寫作的認知!除了發現自己的一些盲點, 學習到做筆記的更有效率的方式和心態外, 知識體系的整理和連結也 upgrade 了一個版本(笑)。


作者Sonke Ahrens 寫這本書的靈感, 源自於一位德國的高產量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ehmann)。 魯曼一生中出版多達四百篇論文,七十本,且難得的是跨足數個不同領域。除了產量高之外,其產出的質量也是相當優異。而他擁有如此高產出的能力和源源不絕的靈感與洞見的秘密在於,他發明的「卡片盒筆記法」。此方法就像是一個外在且容易提取的知識系統,可讓腦中清空,把珍貴的記憶體留給獨特洞見與靈感。

本書適合哪些讀者群?
  • 想提升寫作或筆記效率
  • 想更有系統整理自己的學習知識與系統
  • 需要更有效率記錄自己點子
  • 正找尋寫作靈感中

關於本書,Peggy 預計來寫個三篇⋯⋯
第一篇: (本文)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 如何開始呢?
第二篇: 六大重點:四大基本寫作原則與兩個心法
第三篇: 實踐三個月後的心得感想(也打算搭配新的筆記軟體試試看)


/

在真正進行卡片盒筆記前,有三種筆記應該要知道。分別是靈感筆記 fleeting notes、文獻筆記 literature note 和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


1. 靈感筆記

這是一個「暫時性的筆記」,用來隨時把腦袋中出現的每個零碎想法都記下來,而且過一兩天就可以丟掉的。這邊不用太拘泥於用什麼來紀錄,筆記本、手機等都可以,方便就好。Peggy 自己較常使用隨手的小本子和evernote。


2. 文獻筆記

或讀書筆記。通常和特定主題相關,把我們從書籍、演講、網路、課程、podcast 中,讀到的內容、學習到的知識,把想要記住與未來會用到的部分,用自己的話簡潔地記錄下來。

重點在於真正理解,而不要只是照抄,這有助於之後撰寫會放在卡片盒裡的永久筆記。
最好把這些紀錄跟書目資料放在一起,在特定主題相關的專案結束後,這是可以被捨棄或歸檔的。


3. 永久筆記


僅僅只是收集想法並不夠,需從「想法」發展出自己的見解”

定期在短時間內,回顧與瀏覽之前的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將它們和自己目前感興趣的主題整合成相互關聯的永久筆記。

“一則筆記代表一個想法或脈絡,重點在於像是「寫給別人看」”

最好清楚明瞭註明來源參考資料,這也可避免過一陣子後,自己回來看卻都不懂的窘境。做完永久筆記,相關的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就可以丟了或歸檔。


4. 把永久筆記放入卡片盒

"把卡片盒當作我們外部的大腦"

不是單純的儲存檔案,而是建構一個幫助我們思考的系統,也讓腦袋釋放記憶空間,留給思考用。

作法是什麼呢?
首先,回顧之前是否相關的筆記。
若有,就將新卡片直接放在後面,給予編號。

如原本有編號21 , 且後已經有別的主題是標號22, 新加入和21相關的就給予編號21a。之後和21a 相關的就給21b,以此類推。

若沒有相關的,就直接給新的編號,例如原有#21, 新的就給#22

重點在於要確認之後能找到它 ,不管是從索引或是其他連結下手。(備註:本文稍後會提到索引怎麼做)

中文版也特別附上魯曼卡片盒範例,可以看到魯曼靈活運用不同符號的交叉來記錄筆記之間的關係。 ( P316 and P317)


用分支圖表現出來就會是像下圖。





5. 有效地做連結

如何更有效的去做連結?什麼樣叫做相關?

這邊要特別先提到運用「關鍵字」

我們該想的是怎麼「用這個筆記」,而非怎麼「存這個筆記」,有用才是重點。

要著眼在目前自己正在研究或感興趣的主題。且進一步想,在哪一種情況下,我會想得到這個筆記?會用到這個筆記?

在書的P238頁裡, 作者有提到一個例子。

如果想要新增一個筆記內容是:「特沃斯基/康納曼(1973)在實驗中證明,如果人把某事做了周延、具體的思考(而不是隨便想想), 那會更有可能高估此事件生的可能性。」

如果是常見的「存檔思維」,可能會下「誤判」、「實驗」等這類關鍵字。

改以原創作者的角度來思考...

會想到 「特沃斯基/康納曼(1973)在實驗中證明,如果人把某事做了周延、具體的思考(而不是隨便想想),那會更有可能高估此事件生的可能性。」

這句話是「某個問題的答案」,進而去思考應該下什麼關鍵字。

專研決策的經濟學家,可能會用「資產配置的問題」當關鍵字。

如果是政治學家,則可能會用「政治策略」或「選舉」當關鍵字,因為思考到“為什麼些議題在選舉時被討論,有些不會?”這個問題

另外來舉一個常見的心理學當例子。

“蔡加尼克效應: 還沒有完成的工作項目,會佔據我們短期的記憶,直到完成為止。”

如果我們以常見的「存檔模式」去思考,大概會下「心理學」、 「大腦」、「蔡加尼克」等關鍵字。

而如果是對工作效率主題感興趣的原創者,則會改下「清空大腦」、「工作術」等關鍵字。 甚至閱讀過《搞定》一書,也可能會想到把那本書相關的卡片一起連結起來。

如果是遊戲產業的專家,則會聯想到「這就是放置遊戲走紅的原因,大家都會想要回來完成它!」。此時下的關鍵字就會不同。


除了關鍵字外,書中也提供四個更聰明做連結的方法,此處僅列出和筆記軟體相關的兩個類型。

A. 索引:索引筆記卡通常被當作某個主題的入口處,將相關的連結直接放到索引卡。建議加上簡單文字作描述,以幫助建構想法。魯曼本人最多在索引類的筆記上紀錄25個相關筆記連結。

B. 單純筆記間的連結:此類就像是人際關係中的「弱連結」,此類連結能提供新的見解和想法。

做這些連結時,不要當成例行公事。在這過程中,我們是在建構卡片盒的內部架構,幫助我們思考更成熟與完整。


6. 怎麼發展主題

透過1~5步驟的累積,我們已經逐漸架構專屬自己的知識系統。透過更多的閱讀、思考與筆記,進一步形成新的想法與連結。透過這樣的正向循環,也將這個知識系統補的更完成。

此時剛好來探討如何由下往上發展寫作主題或研究計劃。

補充一個小提醒,當一個主題卡住的時候不用死抓著不放,可以順勢發展另外一個更興趣的主題。

什麼叫「從下而上」?
先來談談一般寫作方式,通常是先決定好題目和假設,接著往下順著收集支持的觀點,進行整理和探討,提出結論。這就是「從上而下」的方式。

「從下而上」的方式則是,雖先有感興趣的主題範圍,但先不確切的決定要寫什麼。先把焦點放在怎麼讓卡片和你的卡片累積夠多,收集各種有洞見的觀點,包含正面與反面觀點。累積夠多後,再來決定根據目前我們擁有有什麼資料,要寫什麼。

我們不用擔心要寫什麼題目, 只要定期翻一番卡片盒裡的筆記。 某些特定主題的筆記已經數量不少,已經群聚起來了,那就是它了。通常都是群聚的卡片和筆記也會是你近期最感興趣的主題。

接下來把之前累積的那些「相關的」筆記(而非只有支持論點的筆記)依順序複製到筆記軟體上,再檢查哪些是多的, 哪些是少了,要怎麼微調成更連貫的內容。

完成後存檔,給自己一點掌聲和鼓勵,再進行下一個主題計劃。


/
以上為「卡片盒筆記法」本身的相關整理,希望對有興趣的朋友們有點啟發。
在下一篇,預計整理出六大重點。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與留言。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


Peggy的實驗空間| 小書庫 Index card ( 讀書筆記總目錄/書單 )

  一直很喜歡閱讀,也常從閱讀好書中與讀書會得到許多的力量與啟發,不管是在人生的低潮抑或是順遂的時候。在閱讀之路上,這幾年也保持一個習慣。當閱讀到喜歡的書籍,且那陣子時間允許,就會提醒自己閱讀完後整理出心得筆記。一方面藉機鍛鍊寫作肌肉與思路,方便之後的複習和查閱。另一方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