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Peggy的實驗空間|如何最大化整體人生的滿足?顛覆思維的財務新觀念 — 《Die with Zero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在閱讀《持續買進》後,Peggy特地找來《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Die with Zero》搭配閱讀,發現這樣的組合讀來意外地有意思。單單從書名《 Die with Zero》來看,覺得十分極端,讓人感到意外和有些不可思議:最大的恐懼和疑問是如果錢都花光了還沒有離開人世,那該怎麼辦呢?但,一路讀下來,此書的內容遠比預期中的實用,也提供了許多關於如何優化人生的啟示和反思。

“錢是一種幫你達到目標的工具,幫你達到享受人生真的更重要的目標。”

在本篇心得中,Peggy想分享其中三個啟發最深的觀點與策略,Peggy 也趁機跟著進行反思和調整優化自己的生活呢!也順帶分享一些書中喜歡的金句,希望它們也能給你帶來一點靈感和啟發。


啟發一:重新思考「金錢」與「生命活力」之間的關係


“在我們死之前,要怎麼分配我們的生命活力,才是最好的方式?”


在閱讀關於體力與花費的章節時,Peggy開始重新思考「金錢」與「生命活力」之間的關係。有些事,確實較適合在年輕時去做。常常我們對資源的利用,尤其是金錢,往往事後看來偏於保守。例如,現在要就很難暫時拋下一切去國外旅行幾個月,或是毅然決然地出國攻讀博士。


“你享受體驗的能力,取決於你的經濟能力和你的身體能力”


隨著年紀增長而漸漸惡化的體力,的確會限制我們對於體驗的選擇和享受程度。那種能日行兩萬步的旺盛體力,確實會慢慢變得不再那麼給力,對事物的興趣也可能逐漸下降。

怎麼說呢?書中有進一步解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需求和欲望往往發生變化,他們可能不再需要或渴望過多的物質享受。專業退休規劃師通常將這種消費模式分為三個階段:積極期(go-go years)、緩慢期(slow-go years)、停滯期(nogo years)。

在剛退休的「積極期」,許多人急於體驗退休生活,這時他們還相對健康,有能力去享受各種活動。隨著年齡增長進入「緩慢期」,大約在七十歲左右,人們的生活節奏會放慢,因為許多夢想已經實現,而且健康狀況開始下降。到了「停滞期」,即便是八十歲或更高年齡,無論財務狀況如何,人們的生活願望和能力都可能大幅降低。

因此,在年輕還有體力時,把想體驗且很需要很多活力的行前提前安排吧!不要再只考慮金錢了,有些是等到年長有錢反而無法去做了!

另外,投資健康永遠是明智的選擇。把錢用在保持健康和預防疾病上,比等到老年時期才大把花錢治病要划算多了。定期體檢、預防性醫療措施之類的,真的很值得投資!



啟發二:關於遺產:不要等到我們離開這世界後才展現我們的慷慨。

為什麼不在還有機會看到錢發揮作用的時候就開始用呢?身為父母或長輩的我們可以提前計劃,確保在錢能發揮最大作用的時候傳給孩子們。

根據書中提到的美國聯準會調查,不論收入多少,繼承遺產的人大多在60歲左右。這表示,很多人都是到了相當年紀才拿到遺產。但,那時候可能已經不太需要這筆錢了...

不知道要給多少、什麼時候給、給誰,這些都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太早給,孩子可能不更成熟,太晚給卻可能對孩子們的人生幫助不大。作者也做了一個非正式的統計,大概3500百多人回應,超過半數認為理想的繼承年齡在26到35歲之間。還有三成的人認為36到45歲也不錯。為什麼呢?考慮到金錢的時間價值、複利效應、接受者的成熟度,以及健康因素,這個年齡段的人已經足以更好地利用這筆錢。

“最佳時間點是,當他們足夠成熟可以被信任用好這筆錢,但同時又足夠年輕,能享受金錢帶來的好處。”

回想Peggy 自己的經驗,如果收到同樣一百萬,的確在26-35間得到效用是最大的,買房子頭期款啊,出國唸書啊等等都是此刻效益最大,那時候的收入也還沒有很多。隨著職場資歷和能力的增加,薪水隨之增加,還有通貨膨脹的影響,這一百萬的效用就越來越被稀釋了。

那麼,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浮現了。如果先給了錢,自己日後不夠用怎麼辦?這也是Peggy最大的擔心之一 — 是如果錢都花光了還沒有離開人世,那該怎麼辦呢

從書中提到,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美國家庭的消費是會減少的。例如,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數據顯示,55到64歲家庭年平均支出是六萬五千美元,到了65到74歲則減少到五萬五千美元,75歲以上則進一步降到四萬兩千美元。雖然醫療費用會增加,但其他支出,比如衣物和娛樂費用,通常減少更多。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發現自己真正需要和想要的很有可能變得更少了。



啟發三:生命活力的最佳分配:記憶股息與親子時光

什麼是「記憶股息」?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與物質購買相比,體驗帶來的快樂更加持久。買東西的時候那股興奮感可能會很快消失,但體驗帶來的回憶,卻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值。

認真回顧一下在Peggy 記憶中那些快樂美好的部分。多數都是和家人、朋友相關的記憶,可能一起旅遊,一起聚聚聊天、看著雙寶一步步成長等等。另外一些是從事喜歡的活動,例如自助旅行、打羽球、欣賞音樂劇等。還有一些是有成就感的moment ,如被肯定加薪、克服困難達到成果、幫助了需要幫助的朋友,這些回想起來也是蠻開心的。相對之下,購買一些物質上的東西(新手機、新衣服等等),在此刻想起,已經不太感受得到當時的興奮感或愉悅感了。

那麼,如何在生活中實現這種「記憶股息」呢?

“先想好什麼可以讓自己快樂,然後把錢花在自己想要擁有的體驗”

先想一想哪些體驗能讓你真正感到快樂,然後把錢投資在這些體驗上。畢竟,你的生活是你經歷的一切體驗的總和。但關鍵問題是,如何最大化這些體驗的價值呢?

身為雙寶媽的Peggy,十分認同我們可以給孩子留下最珍貴的遺產是共同經歷的時光和記憶。尤其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給予的愛、教導和經歷會成為他們一生的寶貴財富。研究也顯示,從父母那裡得到更多關愛的孩子,通常會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並且在生活中更加幸福。

Peggy自己會定時做“客戶”訪問調查,問問兩個孩子們這陣子最喜歡我陪他們做哪三件事,結果相當有意思。

以就讀國小的小寶為例子,最近調查結果依序是多陪他聊聊天、睡前幫他抓抓頭和帶他去旅遊。一年前是唸書給他聽、給他溫暖的抱抱以及陪伴睡覺。

曾經問過他,以前買了什麼玩具送他玩,他不一定記得。但是陪伴他玩、帶他去旅遊的記憶,那些共度的時光,相對之下,他卻可以記得比較清楚。當然每做一件事都代表著某個機會成本。需要放棄了做其他事情的機會。沒有平衡,只有取捨。陪伴家人 = 我們就無法用那段時間來賺錢,反之亦然。因此關於如何分配我們的時間、資源和精力,的確需要好好思考。也有一些量化的方法可以幫助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誠實地問問自己...

”妳/你工作每多一個小時,對妳/你和妳/你的孩子是否真的值得?妳/你的工作增加了可以遺留下來的東西嗎?或者它實際上是會消耗了可以遺留下來的東西?“



/

在本篇心得中,Peggy 分享了三個對Peggy有啟發的書中觀點


啟發一:重新思考「金錢」與「生命活力」之間的關係

啟發二:關於遺產:不必等到我們離開這世界後才展現我們的慷慨。

啟發三:生命活力的最佳分配:記憶股息與親子時光


書中還有提到不少值得思考的點,在這推薦給想優化金錢花用與生命活力,過上更理想人生的朋友們。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與留言。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Peggy的實驗空間| 小書庫 Index card ( 讀書筆記總目錄 )

  一直很喜歡閱讀,也常從閱讀好書中與讀書會得到許多的力量與啟發,不管是在人生的低潮抑或是順遂的時候。在閱讀之路上,這幾年也保持一個習慣。當閱讀到喜歡的書籍,且那陣子時間允許,就會提醒自己閱讀完後整理出心得筆記。一方面藉機鍛鍊寫作肌肉與思路,方便之後的複習和查閱。另一方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