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讀後感| Sheryl Sandberg 的擁抱B選項 - 一本溫柔又正面地陪伴度過逆境的好書

source: 博客來


Peggy 對於Facebook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有著幾分特別的情感,起因於其前一著作《挺身而進(Lean In) 》。在數年前,Peggy當時剛生完小孩,那時的自己疲於奔命於讓工作維持往常水準以及手忙腳亂的學習照顧稚子,似乎所有所有一切的力氣都被耗的一點點都不剩。在很掙扎時,腦中也不只一次地問自己,是否要選擇暫停工作調整腳步。但工作對Peggy的意義又不僅只在於一份薪水那麼簡單....


在那時的自己,由於閱讀到《Lean In》一書,受到了激勵和啟發。也因此做了些調整,很感恩的也得到了最最親愛的家人們無私的幫助,而可以讓職涯繼續發展。

在前一書裡提到許多互動的小細節中,已感受到Sheryl 與其丈夫Dave感情十分十分的深厚。可以想像Dave去世時,Sheryl遭受的哀痛....



photo from www.entrepreneur.com & Image credit: Reuters | Rick Wilking

" 沒有人一輩子只收到玫瑰花,每個人都會碰到艱難的時刻。有的時候我們會預見困難的來臨,有時候卻猝不及防。可能是孩子突然夭折的悲痛,戀人突然分手的心碎,夢想落空的強烈失落感。問題是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 
                                                                                    — from option B 


當生命中艱難的時刻發生,人生無法盡如人意,A選項已不可得,如何正面擁抱B選項,好好的復原,好好的重新開始。本書,Sheryl 對自身最最深切的傷痛娓娓道來,同時間也收錄了來自各個不同領域遭遇逆境與克服逆境的經歷。Sheryl的好友,華頓商學院著名心理學教授、《Give》一書作者Adam Grant也在本書中提出對於如何從逆境復原的研究新發現以及具體步驟。



Peggy願以下的整理對您或您身邊的朋友在某些時刻有所幫助。 




/// 書摘 ///


本書分為三大主題:如何面對逆境、如何培養復原的韌性以及重新找回喜樂。



如何面對逆境

  • 再度開始呼吸
    • 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花了數十年時間研究,發現有三個P會延遲復原:
      • 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 認為是自己的錯。Sheryl為Dave的死怪罪自己,Sheryl很內疚地認為如果自己早一點找到健身房裡的Dave,說不定就能救他一命。後來確認死因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引發的心律不整,Dave幾秒內就撒手人寰。Sheryl也繼續找其他原因怪罪自己,例如沒有嚴厲一些要求Dave改善飲食。幸好有醫生告訴她,不是單靠改變某種生活方式就可以挽救生命。家人們也提醒她,Dave和Sheryl在一起時已經都吃得特別健康了,這些說法都對Sheryl有些幫助。Adam 說服Sheryl不要再說"抱歉"、"對不起"、“很遺憾”,這些怪罪自己的用語。漸漸的Sheryl才擺脫此一現象。
      • 普遍性(pervasiveness) — 認為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會受到影響。當Sheryl回去上班後,雖然剛開始很生疏感覺很糟糕,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工作讓她感覺更像自己,同事們的善意也更告訴她人生並非全然糟透了。
      • 永久性(permanence) — 認為事情造成的衝擊將永久持續。"情感預測"(affective forecasting)的相關研究顯示,我們通常會高估負面事件影響我們的時間。例如,失戀後的傷心欲絕。Sheryl做的改變是,剔除“永遠不會”、“總是”這類永久性的訊號,改以“有時候”和“最近”。“我的心情會一直都這麼糟糕”改成“我有時候心情還是這麼糟糕”。如此一來,偶而有些片刻,她的彷彿劇烈頭痛般的痛苦會獲得暫時紓解。漸漸的明白,無論感覺多麼沉重悲傷,另一次喘息機會終究會來臨。
    • 感激,是種福份:令人吃驚的是,專心作最壞的打算,對Sheryl的幫助最大。
                           “比現在更糟?”
                           “你在開玩笑嗎?怎麼可能?”
                           “Dave可能開車載著孩子們時心臟病發。”
                           哇!Sheryl從來沒想過可能同時失去三個摯愛的可能....
                           此時,心中湧起的無限感激也沖淡了一部分的悲傷。

  • 安慰朋友的方法和態度

    • 沉默,是種殺傷力:不要當個 "不問問題的朋友", be a opener。問問題且以完全不平段的態度聆聽答案。
    • 用"妳感覺如何"取代"妳好嗎?"。前者表達了關心的朋友體認到每一天對她來說都是煎熬。Sheryl也開始練習坦誠地回答別人的問題,"老實說,不太好,能夠坦白告訴你真好"
    • "任何時候,只要你想聊一聊,都可以找我,不管是現在,或待會,會是半夜都沒關係,只要對你有幫助就好"。表達支持,卻又留給朋友空間,也許對方當時不想談。
    • "我知道你痛苦,我會在你身邊"。Sheryl提到之前有位癌症末期的朋友曾告訴她,他覺得最糟糕的話是"你一定會沒事的。" 他聽到時腦中迴響著害怕的聲音,你怎麼知道會沒事呢?難道你不知道我可能會死掉嗎....) 
    • 同理心小卡: 當難以用言語表達時,可以用小卡片代替心意


  • 友誼的白金定律—不只付出,也有接受
    • 畫一個如下圖的安慰同心圓 ( Ring Theory)。在正中心寫下受悲劇影響最大的核心人物名字,依序往外根據人們和這次危機的關係緊密程度,填入名字。 無論你位在哪一層,都向內圈提供安慰,向外圈尋求安慰和支持。

source : http://thecatholiccatalogue.com/misc-how-not-to-say-the-wrong-thing-to-someone-in-crisis/
    Source: Peggy翻拍自書中(Adam幫Sheryl畫出的環狀圖)

    • 與其問有沒有「什麼可以做的事」,不如直接行動做點什麼。這些舉動並非試圖解決問題,而是針對問題帶來的傷害想辦法。心理學家發現,當十幾歲少女感受到發表即席演講的壓力時,媽媽和女兒緊緊手牽手時,肢體接觸會消除女兒的部分焦慮,壓力會轉移部份到媽媽身上。


如何培養復原的韌性

  • 坦承自己不完美,是對自己的慈悲。對自己慈悲並非規避逃避責任,而是確定我們不會太大力鞭撻自己。
  • 書寫,是通過逆境的療癒。有實驗數據顯示,在信中對自己表達體諒,和對照組相比,開心程度高出40%,憤怒程度低於24%。
  • 建立每日「小勝利」清單,從小事拾回自信。逆境和創傷也會導致我們對人生各方面都產生自我懷疑。Adam 建議Sheryl應該把每天做得很好的三件事記下來,起初Sheryl抱著懷疑的態度,認為自己幾乎無法運作,怎麼會有成功時刻? “我今天把衣服穿好了!請頒獎!” 實驗結果顯示,專注於如此的「小贏」,不到三星期可以有效降低壓力和身心的毛病。Sheryl幾乎每晚睡前都會列這清單,足足有半年時間之久,直到恢復自信。
  • 我比自己想像的更脆弱,也比想像中的更堅強。深陷悲傷中時,Sheryl不認為自己有辦法堅強起來,但隨著痛苦煎熬的日子間隔延長,她明白這是一個可能了。
  • 感激,人生里程碑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Sheryl過去五年才慶生一次,現在改為年年生日都慶生,不再視為理所當然。另外寫謝卡給親友表達感恩,也會有效的將自己的悲傷擱在一旁。
  • 有機會追求有意義的工作,有助於從創傷中復原。看到新的可能性,找到生命的意義。也因為如此,Sheryl 希望這本書也可以給人力量和安慰,成為Dave留下的重要遺產。
  • 四個核心信念,培養小孩的韌性: (1) 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 (2) 他們能從失敗中學習 (3)他們很重要,藉由聆聽、關注來表達對他們的重視 (4) 他們擁有可依靠、可分享的真實力量,他們有自己的長處,還能用來幫助別人。


重新找回喜樂

"無論你是喜悅為紀律、反抗、奢望或必要, 
每個人都理應擁有喜悅。
感覺喜悅, 
我們才能繼續生活,
繼續愛人,  
以及幫助人。"
 

  • 容許自己放下罪惡感 :  Sheryl成為寡婦後, 曾經貼文說到自己永遠無法再有任何單純喜悅的時刻了。某一天地風火樂團證明她錯了,但帶來的快樂時光稍縱即逝,幾乎來不及抬起頭來就被罪惡感趕回洞中。直到有一天,Dave的弟弟在電話中告訴她"自從Dave認識妳以後,他一心一意只想讓妳快樂。即使是現在都是。不要辜負他的心意。"恢復往常"成了Sheryl和小孩們一起的口號。
  • 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恢復日常,開始喜悅的紀律: 澳洲有一項持續12年的研究顯示,喪偶的人有26%在失去另一半後能設法重拾喜悅之心,而且和從前一樣經常感到快樂。之所以辦得到,是因為他們重新投入日常活動以及與他人的互動。列出可以開心的事,每天挑其中一件事情來做。



///寫在最後///

“不一定非得要經歷不幸,才能養成面對挑戰的韌性”
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在特定的時間點帶來些許的幫助和鼓勵,這也是Peggy下筆時腦中浮現的想法。

一起建立韌性: Sheryl也成立optionb.org網站,讓更多正在面對失去、疾病、虐待與其他逆境的人,獲得更多的連結與支持鼓勵。


最後同場加映用來洗刷凝重氣氛的"影后謝盈萱完美詮釋「悲傷五階段」" XD

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VogueTW/videos/2580009425363838/?v=2580009425363838  (Source from VOGUE Taiwan)


Source: www.vogue.com.tw

原創文章,若有您轉貼需求,請來信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且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請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

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筆記 | What is DevOps? Why DevOps?


Source: What is DevOps? - In Simple Englis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I94-tJlovg)


因為這幾年手邊專案和Cloud 越來越相關( AWS and Azure),Peggy也就默默地對相關技術和討論有些注意。最近因為加入learning school,幸運的,就有更多機會和專家們討教與交流。在聊到DevOps時,發現有趣的是,不見得每一個人對於DevOps的定義和認知是完全一樣的(和Scrum一樣XD)

那到底甚麼是DevOps呢?Why DevOps?因為要解決甚麼問題和挑戰嗎?以下是Peggy參考了一些資料做的整理。

DevOps 是由哪 2 個英文單字組成的 ?


顧名思義就是"開發"和"維運"。那為什麼要把過去專業分工好好的 Development 和 Operation "黏"在一起呢?

讓我們從以下這個在youtube上約有140多萬人次觀看的的Video ( What is DevOps? - In Simple English)來得到一些基本了解(七分鐘左右)。 


沒有七分鐘的朋友可以參考Peggy 以下的3分鐘摘錄 XD。


///// 3分鐘摘要 /////



在Dev and Ops分開的process上....

Dev team (Dave)
  • 常suffer到寫完的新功能要等數周才能上線,更影響到Time to Market(等真的release時,客戶可能都另結新歡了....)。
  • 也常struggle 於管理old code, pending code, new features, new productions.
  • 通常在Dev環境開發,和真正的production環境有所不同


Ops team (Anna)
  • 因為要把Dev team寫出來的code fit in 進去 production 環境,通常要耗時耗力的進行調整和測試,常見原因包含環境/config不一致等等。所以通常要數周的時間才能讓Dev的new code上線。
  • 另一個困難點是Ops team 同時間要operation/monitor 的系統會越來越多,而所使用tool又常不夠有效。
  • 另外,上線後的monitor以及是否因為這個new code change導致出問題,也是Ops的責任。Ops常覺得Dev team常只是把Code產生出來就丟給Ops team,然後似乎就不聞不問....
"What can be done to help Dave and Anna work better?" 

"They all want Happy customers!"

What if ?...

Source: What is DevOps? - In Simple English

Source: What is DevOps? - In Simple English

在實務上會發生的改變包含盡可能的自動化,含測試, workflow, infrastructure , monitoring and so on. 常提到的CI/CD, Microservices, Infrastructure as Code 等行話也因應而生。


Summary: DevOps 想帶來的好處& DevOps是甚麼

Source: "What is DevOps? - In Simple English" & Peggy 再製.




/////DevOps@維基百科&AWS, Microsoft ////


接下來來看一看維基百科以及著名企業 AWS, Microsoft怎麼定義 DevOps。

AWS
DevOps is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philosophies, practices, and tools that increases an organization’s ability to deliver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at high velocity. (DevOps 是集文化哲學實務工具於一身的結合,可提升組織快速交付應用程式和服務的能力)相較於使用傳統軟體開發與基礎設施管理程序的組織,這種作法能更快速地開發和改進產品。

Microsoft
DevOps is the union of people, process and tool to enable continuous delivery of value to our customers.


Wiki 

DevOps is a set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practices that combine software development (Dev) and information-technology operations (Ops) to shorten the systems-development life cycle while delivering features, fixes, and updates frequently in close alignment with business objectives



//// 小結 ////


"DevOps is a way to deliver software with shared pain and responsibility" ...

Peggy 個人蠻喜歡上面這句話。

DevOps 是一種文化、mindset,透過實務經驗和新技術/工具的支援,以更快速反應Business need.在負責/了解整個application/service的生命週期的過程中,了解對方的pain,一起當責,承擔整個專案。

Source: https://www.trendmicro.com/aws/securing-containers-cicd-pipeline-aws/

 DevOps 模型之下,Dev and Ops不再那麼的壁壘分明與對立,就如同現今的RD and QA發展趨勢。




/////  參考資料 /////





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筆記 |從「得到001號知識發布會」學到的商業模式、行銷以及心理學




來源:得到001號知識發布會片段




///  關於「得到001號知識發布會」///


「得到」是一款用戶量超過2000萬且相當有名氣的知識服務產品,由「邏輯思維」的羅振宇(羅胖)推出。Peggy第一次聽到這個知識平台是2018年在「大人學」Bryan的 “2017年大人學選書 ∣ Bryan的年度總選:每個人都亟需建立起知識吸收及篩選系統”一文中看到的。


如 Apple等著名企業,透過產品發表會發佈新的重磅亮眼產品,是常見的行銷手法。許多果粉眼睛也都睜大眼盯著Apple發表會看著。


而一款無形的知識相關產品,到底要怎麼進行發表?請各講者到場說書一段?還是?怎麼可以辦的這麼盛大,甚至有大電視台現場直播?這就讓Peggy覺得蠻好奇的。


在這個發佈會當中,發佈了12個產品。以下為Peggy的筆記,主要記錄印象深刻的點,涵蓋一些商業模式、行銷、心理學以及有趣的故事。




///  筆記  ///


心理學&行銷


  • 得到」001號知識發布會:向終身學習者致敬! 這一個發布會的標題從一開始就是把客戶們捧的高高的啊!!!包含羅胖在整個發布會中三不五時的提起。一整個讓在場的觀眾(客戶群)感到開心和受尊重阿XD。好感度就++了。
  • 稀缺性:
    • 新發佈的每一個知識產品時,其流程為由一有質感的聲音帶來簡單的介紹,再由作者自己為自己推薦,最後由羅胖結尾。每一段都盡其所能地展現這個產品的稀缺性和獨有性,羅胖是多不容易的邀請到這位作者。如此一來,雖然好幾個產品還只是停在"只聽樓梯響"的階段,就讓新訂閱這產品的學習者,光"訂閱"這個動作就可以感受到尊榮感。
    • ex.No.11. <<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  「原本你需要寒窗12年,高考600以上, 花得起學費和四年時間,而且過時不候才能學到的知識,現在..只需要不到200塊!
  • No.12李翔知識內參:
    • 「李翔知識內參」前身 - 「李翔商業內參」,主打每天10分鐘,提供只有大公司 CEO才能享有的高職量商業知識服務。
    • 羅胖: 我們決定今年團隊擴大在這個產品的投資!!!! 定價由199到( 停頓 ..) 0元!!! (現場響起一片掌聲和鼓掌)
    • 在推出No.12李翔知識內參的時候,除了花了時間鋪陳羅胖花了很多心力,終於邀請到李翔擔任得到」的總編輯,另外還強調擴大投資,大家此時預設的是可能會漲價?結果反而是0元!!  怎麼可能!? 現場氣氛就High起來了。
    • 為什麼可以0元? 原來這個產品得到"寶馬"(BMW)這個金主的贊助阿! BMW這個一個有質感的品牌居然贊助一個知識產品。羅胖: 寶馬看好訂閱這個產品的大家的未來發展(觀眾腦中畫面浮現: 自己將來開寶馬),想和大家結個緣。高帽子又奉上了,訂了就未來開寶馬了XD  
  • 如何誠懇的進行邀約: 羅胖花一年的時間終於成功邀請到著名北大經濟學教授薛兆豐在得到App開課,薛教授提到羅胖在這一年間有三次打動他
    • 我聽過你的課 : 羅胖知道他的水平
    • 你做不好,我不會讓你上線的: 表達雙方都愛惜羽毛
    • 這是一個知識工程: 不是一個生意和專欄而已,是一個學術知識工程! 知道羅胖團隊的認真。
  • 徐小平創業學
    • 這一個發表也讓Peggy印象深刻。順手Google了一下,原來徐小平是中國十分著名的天使投資者,李笑來和羅永浩都曾是其手下能將。也為新東方教育集團的聯合創辦人。
    • 很親切和具有強烈感染力的一個人,和刻板印象中高高在上、十分嚴肅的天使投資者不同。一開始就直白的開玩笑說羅胖提醒他要背稿阿,每個發表者都是這樣。他偏不要,偏要看稿(還刻意拿稿在手上揮著)。後來每一小段中間,翻稿看稿的動作居然還讓現場觀眾捧腹大笑。
    • 創業故事:優客工場
      • 輕易地展現出他是一個很有良知和眼光的天使投資者的形象,也很知道商業模式運作。
      • 原來創業者毛大慶是要釋出60%的股份,希望得到一億以上的投資金額。徐小平告訴他對新創公司來說"股份是命啊",運作上,他可以先拿出個位數股份,募得幾百萬資金,做出初始產品。有了產品後,再釋出小部分的股份就可以募得億等級的資金了。事實證明,徐小平的眼光是對的,有了初始產品後,最後募得的資金甚至高於原先預估數倍。
  • 容易訂閱: QR code 就貼在螢幕上,掃一下就可以啦。(羅胖不斷的提醒觀眾QR code的存在)


有趣的故事

Story 1: 超級搖滾天團「范海倫」(Van Halen) 不允許咖啡色M&M's巧克力出現的背後秘密


source: wiki page

1980年代的超級搖滾天團「范海倫」(Van Halen) 與各家公司的演唱會契約裡有一項很扯的規定。寫著" 演出當天後台必須提供一整盆M&M's巧克力,但是絕對不允許裡面有咖啡色豆,如有違反,樂隊可以無償違規不演出" 

據傳聞主唱David Lee Roth在某次表演中在後台發現了咖啡色豆,就發瘋似的把後台整個砸掉,讓整個演唱會損失高達八萬五千多美元(在當時這筆錢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當時 Van Halen都被媒體們暗示著耍大牌,直到主唱David Lee Roth多年後單飛,才透漏這個大牌條款真正的涵義。原來當時全世界舉辦"超大型演唱會"的公司超級少,尤其是歐美以外的地區。為了安全和表演效果,Van Halen通常盡量在合同中寫出嚴格的嚴求,例如出入口寬度,燈光架設等等。但長長的合約的細節擔心被忽視,所以就加了如此一條不起眼又奇怪的 "M&M's巧克力"要求,用來確定這些舞台公司有沒有細心安排每一事項。

(Peggy note: 魔鬼藏在細節裡,這也是一種管理手法阿)


Story 2 : 阿里巴巴CEO張勇的"捅三刀"管理法則

通常他開會前會要求所有人把PTT先寄過來,開會時間主要用來討論。張勇稱這個叫做 "捅刀子"。他會先隨機問一個問題(第一刀),看看這個人有沒有想法。如果回答的不錯,就換個人問。 如果"見血",表示此人準備不夠充分,就會繼續捅第二刀、第三刀,直到體無完膚。


Story 3 : 跨界的激盪 - 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 >>壁畫
source: wiki page
坐落在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禮拜堂天花板上的著名壁畫<<創世紀>> 是米開朗基羅的跨界大作。之前他已為著名雕塑家,但在此一作品中,他一個站在20米高的架子上,就這樣仰著頭專注地盯著天花板。以超人般的勇氣和毅力,在接近600平方米的"畫布"(天花板) 上,花費四年五個月,完成這幅融合雕塑風格的曠世巨作。如果當初僅是找著名畫家,相信會少了這些跨界的激盪,也有極大的可能會放棄,一開始就覺得這麼嚴峻的環境和限制是不可能完成的! 


原創文章,若有您轉貼需求,請來信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且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請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

Peggy的實驗空間| 小書庫 Index card ( 讀書筆記總目錄/書單 )

  一直很喜歡閱讀,也常從閱讀好書中與讀書會得到許多的力量與啟發,不管是在人生的低潮抑或是順遂的時候。在閱讀之路上,這幾年也保持一個習慣。當閱讀到喜歡的書籍,且那陣子時間允許,就會提醒自己閱讀完後整理出心得筆記。一方面藉機鍛鍊寫作肌肉與思路,方便之後的複習和查閱。另一方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