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法第二篇來了~四大基本寫作原則與兩個心法。
四大基本原則
原則一:寫下來是唯一重要的事
大家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
寫下來很花時間啊....
是看起來要縮減我們閱讀和學習的時間嗎?
不然我們怎麼會有多得時間寫下來?
時間就那麼多,是會有排擠效應的...
NO!NO!NO! 我們寫作最重要的素材與靈感來源還是來自於持續的閱讀和學習,減少投資在這方面的時間就等於減少我們的知識來源與素材取得。因此,需改變的是閱讀和學習的方式,在那當下,以寫作為具體輸出的目標,更加投入、專注。
“ 以Output 為前提,而進行Input ”
當我們把寫下來當作是唯一最重要的事(output) ,在這過程當中,自然而然地會注意到自己是否有充分理解剛才學習的到一切。我們會刻意對取得的知識做進一步的思考與融會貫通,如此一來,才能用自己的話再闡述一次,產生自己的觀點,進而可以輸出。
如果無法把學的知識,用自己的話清楚地描述出來,讓其他人不那麼熟悉的人懂,那其實常常也只是一知半解而已。
原則二: 簡單最重要
原本作筆記方式,是看到重點它劃起來,或在旁邊空白處寫心得,抑或把它節錄到某個筆記本。
通常我們會思考的是要把這筆記放在哪一個主題下面。
會遇到的是可能越來越多主題、子主題,而產生搜尋的沒有效率。
而且隨著儲存的知識累積,常會出現我們不知道該把新的筆記歸納到哪個子項目的哪個子分枝。
和舊的儲存系統相比較,
“卡片盒筆記法將一切精簡成一件事 — 可以公開發表的獨特見解”
其下而上儲存系統的優勢在於,隨著萃取的知識越多,系統並非越加雜亂,而是會自然而然產生群聚效應。
關鍵點在於要清楚區分以下三種筆記
靈感筆記:記錄隨時的靈感,一兩天內可丟
永久筆記:可理解的必要訊息,永久保存
專案筆記:只和特定專案相關,專案結束後立即丟棄或歸檔
不需要擔心遺漏、也不需要時時刻刻紀錄重點、也不需擔心自己會遺忘某些靈感,只需要回到最精簡的,只有可以公開發表的獨特見解相關的,才需要寫下來,將他們連結起來。這系統要思考的是,我想要在哪個脈絡再看到它。
這讓peggy聯想到一個相關的經驗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還會把電子郵件分門別類的一一安放。隨著累積的郵件越來越多,根本就沒辦法找到透過這樣的分類很快地找到想要信件。
後來乾脆除了少數要特意保存的電子郵件外,其他的一律不分類,需要的時候用關鍵字搜索比較快反而較快找到。
原則三:沒有人是從零開始
“我們不需要從一張白紙開始的!”
以往常見的思考習慣是,先有絞盡腦汁想到適切的題目,再想辦法收集資料和文獻,進而衍生出一篇文章。但這個過程其實有時候是蠻辛苦且費時的。
在卡片盒筆記系統下,幫助我們先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領域是一個大略感興趣的範圍,非明訂清楚的題目。 透過持續的學習與紀錄,累積出許多此領域相關知識。包含正面、反面、支持與反對等不同面向的資料、文獻。也透過後續會談到的「怎麼看到整體樣貌」的幾個提問方法,讓我們察覺出此領域缺乏的區塊,而會學習更多,將較缺乏的部分補上。索引筆記的製作也幫助我們更有系統性地來看這個領域知識庫。
如此一來,自然而然地產生聚集(卡)的效果,此時,想做的題目自然就浮現出來了。當有了題目,相關的素材其實都已經躺在卡片盒(永久筆記)裡了,也就不需要從零開始了。
原則四:讓工作帶領你前進
著名心理學家與《心態致勝》作者卡羅.杜維克(Carol Dweek) 提到,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積極尋求且歡迎各種正反面回饋,是長期獲得成功和快樂最關鍵的因素。
然而,同樣重要的是,此反饋循環系統是否切合實際,和能否產生激勵效果以推動我們持續前進是高度相關的。延遲太久的反饋系統,給予的幫助不大。
和透過外在獎勵相比,過程中得到的快樂也就是「內在獎勵」則更為有效,也就是說最佳回饋其實是來自工作本身。
“「成長心態」+「能讓反饋以切合實際的方式產生循環」的學習系統/工作流程產生的內在獎勵能讓工作自然而然引領我們大步邁前。”
卡片盒筆記能提供即時循環。舉例來說,當我們在寫完文獻筆記,之後要轉成永久筆記時,發現無法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此時就發現,原來還有部分不清楚的地方啊!
/
本書中有許多寫作心法提點,Peggy 對其中兩個特別有感,分別是“如何持續下去”與“如何思考更具有整理樣貌”。
心法 1. 如何能持續做下去?
坊間相關研究和書籍也有不少,常看到有提到兩個指標。第一個指標是「動機」,另一個指標是個人學習過程的掌控感。
書中也提到以優秀學生當例子,當成績一落千丈的時候,常有三個主要原因—不知道有什麼意義、不知道和人生目標的相關性、無法自主掌控學習。
這也是可以延伸到生活與工作上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深刻體會到目前學習(行為)的意義、知道它和我們人生目標的相關性,且更可以自主掌握,那麼就更容易持續下去。
回想自己,大概2017年底開始寫文,「Peggy 的實驗空間」累積至今也超過100 篇文章。為什麼可以持續下去呢? 和前述提到的三個原因很可以契合啊。
知道對自己的意義:磨練自己思考、歸納與輸出的能力。也因為寫blog 而認識了不少相關領域的同好和高手,獲益良多。
和人生目標的相關性:深信閱讀、思考、行動與分享的力量,期許自己當個有正面影響力的人
自主掌握:因為是自己擁有的部落格,步調和主題可以自己100%掌握。忙的時候就寫少一點;有話想分享時,時間ok 下就多寫幾篇。
回到寫作本質,而透過卡片盒筆記的方法,把寫作的範圍切的更小,更加具體可掌握,我們也就更容易持續下去。可以想像一次要擠出500字的文章 vs 100字 x 5 篇,想信後者更加容易。
多延伸思考一點,這三個觀點也可以用在工作與生活上。當知道目前行為與努力目標的意義,對應的人生目標,且有空間與彈性自主,那我們也更能充滿幹勁的努力下去囉。
在暢銷書籍《致富心態》 一書中也提到「時間掌控感」,越能自我掌控,幸福感也會增加。
“用錢來拿回時間的掌控權,因為無法掌控自己的時間會嚴重影響幸福感。”
心法 2 . 怎麼看到整體樣貌?
我們如何避免或減少,瞎子摸象、見樹不見林的狹隘觀點呢?
書中提到三個可常常自問的問題:
Q1. 是否有什麼是我們沒看到卻相關的?
Q2. 提出「反事實思維」,ex. 「如果⋯那會怎樣」 試著重新定義問題
Q3. 認真看待任何簡單的想法
關於第一個問題,書中提到一個很經典的例子,是著名的數學家沃德.亞伯拉罕(Abraham Wald)的故事。在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特別請他來評估飛機機體最常中彈的地方在哪裡,想在被評估出來的飛機機體處,加裝更多的防護裝甲,以增加防禦能力。很特別的是,沃德並不是去計算那些有飛回來的飛機哪部分最容易中彈。因為他發現一個思考上常見的錯誤與盲點(幸存者偏差),我們沒看到卻相關的——那些因中彈再也飛不回來的飛機。那些回不來的飛機中彈的地方,例如油箱,才是最緊要需要加裝防護裝甲的機體。
透過不斷自己詢問自己這三個問題,發現有缺乏處,再進一步找尋相關資訊或與高手討論,那麼全體的樣貌也會逐步建構的更完整的!
/
以上的整理與心得分享,希望對您有點啟發與幫助。預計本系列下一篇就是三個月後的心得筆記囉。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與留言。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