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親子教養|【台灣正念工坊】兒少正念營心得—培養孩子與家長的專注力、情緒管理力、自我覺察力與行為自律力。

(photo by Peggy)

有幾位朋友知道Peggy帶著孩子來上正念課,有特別詢問相關資訊,Peggy也就趁著記憶猶新之時,把心得記錄下來。一方面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也之後可以拿來提醒自己用。

本次開課單位是在台灣正念領域非常著名的「台灣正念工坊」,課程為「兒少正念營」,可以參考以下過去的活動花絮。

授課老師是張世傑老師,有著20年的國小教學經驗,亦為正念心靈翻轉教育推廣者,TED正念教育講者。其著有正念教育著作《全班都零分》,正念教育紀錄片《一起喝博覺乃察》且入選2019遠見天下「未來教育台灣100」玩出正念覺察力。(更多關於老師)


為什麼Peggy 想帶大寶去上這門課?


之前自己上過八週的正念練習課程(心得),覺得蠻有些收穫的。從那時候就一直有個念頭,想把這部分的觀念也帶給孩子們,不過有點苦於不知道怎麼開始比較自然,就先放著。

因緣際會下,注意到台灣正念工坊有開設「寒假兒少正念營」,正符合需求,雖然有點擔心大寶會覺得無聊,但由於他還是很給面子,帥氣的說可以參加看看,就拉著他一起去了。

當大寶問Peggy是什麼樣的課時,Peggy就直接說是讓我們兩個心情平靜和脾氣可能變好的課(笑) 。 

這兩天參加下來,收獲比原先想像的多很多,除了原先預期的靜心的方法外,還多學到了親子溝通、正念情緒調適、正念高效學習、正念悠遊跑等。張老師也細心的設計課程,透過了許多符合主題的小遊戲和引發思考的影片,讓整個活動比想像中的有趣許多,孩子也更容易學習與接受。


正念覺察力與專注力練習


透過靜心瓶、水平線、節拍器(專注舒壓趣app) 、觀呼吸察覺、聽聲音、手指觸覺等數個不同感官層面的專注力練習活動,察覺到哪一兩個對自己最有幫助且記錄下來。以Peggy 為例,節拍器和手指觸覺,大寶則是節拍器和靜心瓶。


正念親子溝通


當爸媽的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一聽到孩子某些回話就很想翻白眼,或者忍不住給予所謂的糾正和指導,然而效果不一定好,孩子可能也聽不下去,甚至造成親子之間的不愉快。

“這時候可試著運用「 AED 同理溝通法」打破僵局”

透過Aware 自我察覺、Empathy 同理對方與 Discuss 討論事情三的步驟來進行更友善的親子溝通。 

這部分也無形間幫Peggy 重溫了之前閱讀薩提爾書籍中提到的「好奇心」。帶著好奇心,透過詢問孩子「你為什麼做/這樣想呢?」--> 專注聆聽 -->「你的意思是....」的過程,去了解孩子背後的思路。更進一步,可試著討論出雙方可接受的方案。

曾有雜誌統計,父母最常和孩子講的三句話是「洗澡沒?」、「吃飯沒?」以及「功課做了沒?」,Peggy 除了不太會問吃飯沒,被「快去睡覺」取代外,其他兩個也是上榜了(不孤單的概念? XD) 

老師也在這提醒我們這樣的對話,對親子關係幫助是不太大的。

我們(= 孩子和爸媽)都需要學會說更多貼心話和貼心舉動。

例如問問「今天過得怎麼樣啊?」「有什麼有趣的事情發生呢?」。小孩也可說說愛爸媽、稱讚爸媽的話,如爸爸好帥、媽媽好美,爸媽工作辛苦了等等。另外多些主動的體貼舉動也是很有幫助的,如主動洗碗拖地。

我們該多相信孩子,多放大孩子的優點

因為日常的忙碌,和極度的關心孩子們,我們很難全然地相信「孩子可以」,總是容易擔心過多,提醒過多,容易緊盯著孩子的那些缺點們,希望他們可以更進步。但這樣是不利親子親密感的建立,試想,誰會很喜歡待在一個整天挑惕自己缺點的人的身邊呢?除了心態上的提醒自己多給信任外,我們也應該更試著小小的放手,少些提醒,透過那些一點一點的放手和觀察,當孩子進步那麼一點的時候,也讓自己對孩子們的信任隨之增加。



正念情緒調適


“情緒沒有好壞,但行為有對錯” 
“少放逸、少壓抑、多察覺” 
“情緒是情緒,我是我”

那怎麼察覺情緒呢?

在內心呼喚自己的名字-> 問自己現在有什麼心情感受-> 停下來感覺-> 感受後告訴自己我知道了。

察覺情緒後接下來呢? 去陪伴情緒-->接納情緒--> 放下情緒或表達

這邊特別要提的是「表達」這部分,在之前Peggy上了八週正念練習後,其實內心也有個疑惑,有時候就是無法放下情緒啊!!!在這堂課也看到的另一條路。

“放不下就不要放下,去表達”
正念不是全然的要求溫良恭儉讓,甚至是被壓迫到底線,還要求自己像聖人一樣「放下」。我們可以試著用較適當的方式表達,例如原本可能衝動想打人,改成直接說出為什麼我們這麼覺得憤怒。


正念高效能學習


這部分讓Peggy有點小意外,沒想到正念也可以運用在考試時呢。透過考前、考試過程中以及檢查考卷前的察覺,可以幫助孩子減少考試的粗心大意。另外對於弱科的補強可以運用電動的心法來一步步進步。

正念悠遊跑


透過找到全身的「不累點」,讓自己可以輕鬆一邊進行正念練習,也透過對膝蓋較低傷害的方式,培養持續運動的習慣。體驗下來,特別適合不喜歡跑步、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們。

/

Action items:

不去實踐和練習,很快學到的東西就會遺忘,先設定了以下兩個目標。

1. 帶著孩子們每週進行1次以上的悠遊跑
2. 帶著孩子們進行一週五次的三分鐘靜心

題外話,因為Peggy的工作和家庭瑣事蠻忙碌的,大寶高年級後課業也很重,平常出門活動也多是兩個孩子一起帶著,很少有像這樣可以專心的、放鬆的和大寶相處兩天。這兩天中和大寶隨意的閒聊著,聊聊電動,學校生活,喜歡看的書等等,帶著好奇心有趣的聽著他的想法,覺得很棒!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

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

閱讀筆記|「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本溫馨風趣又療癒的好書 ( 相關TED talk 點閱數約近兩百萬)

 





「讓失去成為未來的養分」

「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說故事的方式」

「什麼都做對了,還是有可能抽到爛籤,唯一能掌握的是怎麼面對用自己的方法」

而閱讀完此書的我,內心的某一個角落默默地、溫柔地被療癒了⋯



/

整本書環繞著諮商師 Lori 周邊發生的故事,閱讀起來很像是在看一齣幽默風趣又溫馨療癒的美劇。雖然整本書有462頁,但卻很容易就想把它閱讀完。

諮商師 Lori

40歲未婚女性, 有一位小孩。正面對著人生的低潮。身體出了未知的狀況,交往多年以為會結婚攜手度過一生的男友又無預警地提出分手。在感覺即將得到幸福的時刻,卻狠狠的被拋下。

對方表示雖然他非常愛她,但因為無法忍受因為被小孩束縛而失去自由,不想陪伴她的孩子長大。

諮商師自己也成了一個病人,尋找了一位遠離自己生活圈的諮商師,找他進行心理諮商。而同時也還在上班,為其他人做心理諮商。

約翰 John

男性,40 歲知名編輯,看所有事情都不順眼的抱怨王,抱怨週邊一切,覺得所有人都是蠢蛋。而原來其經歷過深深的失去的創傷...


茱莉 Julie

33 歲大學教授,人生正意氣風發時,在蜜月後癌症確診,人生被宣告進入死亡的倒數計時...


夏綠蒂 Charlotte 

25 歲,人生看起來沒有發生什麼大事發生,但卻總是感到焦慮與對工作感到厭倦,對酒和諮商上癮。口頭禪是「你一定會宰了我」,當她跟Lori說一些她做了也開始覺得後悔的事情。

莉塔 Rita

69 歲年紀,離婚女性,卻有著看似四十多歲的外貌與藝術的才華。因為憂鬱問題而來就診,宣稱到了70歲就要自我了結。陷入憂鬱中的背後,原來有著她不允許自己幸福,內心想要用一輩子去贖罪的創傷。


故事就這樣環繞著一個諮商師與五顆破碎的心靈展開~

不管是諮商中發生的事,抑或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常見的對話。透過這些, 讀者們也一起參與了他/她們的人生,也許,有著其中相似片段的那個正遮蓋著的傷痕。深呼一口氣,把繃帶撕開,重新消毒、上藥,讓它徐徐地隨著時間與新的面對自己的方式,而好好的被安撫著。


(上圖為作者諮商室照片,source

“To a therapist, an office is so much more than a place where you do your work. Within these walls, people revealed their true selves, week after week, year after year. They cried and laughed, railed and risked.  They faced their pain and found their peace.”      --  Lori Gottlieb


/

以下也摘錄一些Peggy 特別喜歡的句子,與您分享

  • 不要評判你的感受,注意他們就好。用它們當你的地圖,別害怕真相。
  • 你一定會感到痛,可是你不一定要這麼苦,要多痛選不了,但要多苦選得了。

  • 你是自己的獄卒。
  • 在還有的時候要好好把握
  • 有些時候,我們得花點時間才能承認自己的恐懼,對自己承認尤其如此。
  • 平靜不代表沒噪音、沒困擾、沒難題,而是身處在這些干擾之中,心依然安寧。
  • 我們覺得自己完全困住了,囚禁在自己的情緒牢籠裡,可是出口明明一直都在——只要我們願意去看
  • 與中年危機牽扯更深的是開放,非封閉。是擴大,而非侷限。是重生,而非死亡。
  • 不確定代表的其實不是失去希望,而是可能性。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不就代表人生潛力無窮、充滿驚喜?!
  • 讓心靈沉入黑夜的,也留下繁星。 —— Victor Hugo
  • 這不是崩潰,而是破繭。
  • 我們如果願意創造空間、投注時間,就很有可能碰上值得等待的故事——定義我們的人生
  • 我們可以同情對方,但不原諒。繼續往前走的方法很多,而假裝原諒,對自己不見得有效。



作者也有 TED talk- How changing your story can change your life
目前有近兩百萬點閱數,很值得一聽,約16分鐘。


本書也翻譯的蠻好的,許多細節都兼顧了。這邊是翻譯者的FB,其中有一篇分享翻譯此書的幕後花絮(有雷版)

https://www.facebook.com/233237933778816/posts/1089662798136321/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

2022年1月2日 星期日

學習筆記|RSG 2021 學習筆記 (Part 1)

 

圖片來源:官網https://rsg.taipei/  


去年底參加了第一次的敏捷 Regional Scrum Gathering℠ TAIPEI 2021 盛會,因為11/4 ~ 11/6 是工作日的關係,時間蠻多搭配不上。還好主辦單位很貼心的經過講者同意,提供有期限的錄影回放,還有議程紀錄與共筆 -->  https://hackmd.io/@RSG/HJuRamrUt/%2FyXFFfNoyTLqOAXTgBYOL8w

趁著2022年初的連假空檔,除了吃飽睡飽之外,也來一點學習活動 XD。把之前時間搭配不上,朋友有推薦的演講先來補了其中兩個,分別是「重拾初心」- 全球敏捷轉型的反思 by Evelyn Tian 以及LINE TODAY的大規模敏捷之路 by Derek Chen。其他有意思的演講,之後再找空檔來繼續學習。

以下是簡介和簡筆部分。

1. 「重拾初心」- 全球敏捷轉型的反思 Evelyn Tian


以下簡介摘錄自演講介紹...

“敏捷宣言已經誕生20多年,全球都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敏捷轉型。反思你自己的敏捷之旅,你是否有 “吾日三省吾身“?你是否“知而不用乎?用而不任乎?任而不省乎?省而不行乎”? 通過這個主題演講,我和大家分享我已經成功教練國際大、中型企業與輔導全球75個國家的敏捷實踐者們的經驗。通過組織、產品和團隊的實例,聚集於「重拾初心」的策略以達到持續改善的目的。”


Peggy 簡筆:

講者為專職教練和創業者,其學生橫跨76個國家。也因為這樣,相關經驗非常豐富,不但演講很生動風趣,也分享了許多有意思的觀察和案例,引發我們一些反思。

晏子和秦景公的故事,帶出以下幾個不同層次的觀察發現和情境。
  • 知而不用
  • 用而不任
  • 任而不思
  • 思而不行
  • 知而不知

提到的面向很廣也十分實務,例如常聽到的...
  • Scrum-But ,「我們在用Scrum框架」,但是.... 
  • We are special ... , so....  ->   在運用框架時,要去仔細思考,對照自己所在的環境與組織
  • Project Owner 變成專業的Product Backlog 撰寫者,而卻沒有和客戶接觸,對於整體的 roadmap 更是沒有掌握度
  • 關於Agile Coach 敏捷教練,其實 Manager 不知道怎麼和敏捷教練合作,敏捷教練也對發展什麼樣的技能沒有足夠清楚的了解
  • 工具使用:如 JIRA等好產品,我們是否有讓這個好產品,好好的為我們服務?還是在日常的忙碌中,只記得去使用它,忘了當初使用的初衷和目的,忘了最重要的是人之間的互動
  • ....


另外在談到相依性 - dependency的部分時,Peggy直接就連想到目前的專案...

不少功能和其他團隊有高度相依性,的確也會造成 lead time。這部分可以再更細分為技術成熟度的相依性、時程與服務的相依性。前者可以藉由讓團隊技術能力更加提升而減低相依性;而與其他 team 服務與時程的相依性,某些部分也可以藉由熟悉相關流程和技術 mitigate,但仍然無法全面抵銷,許多部分也是要靠「溝通」與協調,包含與PO合作的部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共筆,更多豐富的內容 https://hackmd.io/@RSG/HJuRamrUt/%2FNKUVitXIRiiCERVQGtBr4A






2. LINE TODAY的大規模敏捷之路 陳岳澤 Derek Chen


以下簡介摘錄自演講介紹

" LINE TODAY打造內容入口的服務,內建於LINE程式中,提供使用者即時新聞資訊、體育賽事及娛樂電影資訊,服務的國家包括台灣、泰國、印尼、香港,月活躍用戶超過1800萬。 隨著使用者的需求增加,產品的功能變得越來越多,團隊加入更多的成員進行設計與開發。我們發現團隊的交付時間拉長、無法快速的響應變化、成員間的合作與溝通複雜性上升。 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怎麼做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呢?變成一個更好的團隊呢? 首先,我們跑了三小時的自由組隊工作坊,組成個多個特性團隊。接著,採用大規模敏捷框架「LeSS」,幫助我們對齊開發節奏,以使用者為中心關注整個產品,我們發現做得更少,但成效卻更好!


簡筆:

首先很快的回憶一下 Less(Large-Scale Scrum) 架構



因為這幾年參與專案的複雜性和規模有上升的趨勢,不少時候都需要和鄰近團隊的合作,也感受到原有的scrum 似乎有些不足,所以開始前陣子開始往LeSS 這塊實務去了解

講者 Derek 是 Line 全職的 Scrum master,在此次演講中,Derek 分享了許多滿有幫助的實務經驗。包含一開始 ( 2018年) 團隊組成和運作模式,一路秉持著敏捷的精神,try and error,一個個 iteration 不斷地精進。

演講主題從 Why --> How --> What 一路走下來

  • Why:The origin of story
  • How:Self-Designing team and LeSS adoption
  • What : 5 experiments in our process

Peggy 覺得有幾個比較少見又有意思的Practice,包含

  • 一開始六週的sprint schedule
  • 自由組Feature team
  • Scrum master : 專任和兼任都有

在Cross-team Coordination的部分,Peggy 也一邊思考著目前自己團隊組織的現況,目前最大的挑戰包含整個大的虛擬團隊成員位在不同時區,分布在台灣,印度,美東和美西。

  • 對齊開發節奏:算是目前團隊完成度較高的部分。
  • Demo together整體產品的聚焦:這部分因為時差的關係,還在調整內容和形式,先紀錄一下,之後回頭看。
  • Hold overall retrospective:一樣因為時差,採用分段的方式。
  • Send scouts to other teams:這個很有意思,本團隊這陣子的新Practice是跨時區同function team 會有weekly sync up meeting,平日用Slack , PR and mail 溝通。每日同一個時區的Feature team成員們會有自覺地把資訊帶回來。相較之下,比起沒有weekly function team sync up meeting 前,資訊流的確順暢些。


這些 Q&A 也很實務,不少人對於自由組 Feature team 產生不小的好奇心。
  • 重新組隊時,抵死不從的人後來怎麼了(不認同或不接受該重組或流程的)?
  • 重新組團隊後,遇到了哪些混亂與技術上的挑戰?  
  • 好奇的問,你們在跑LESS, 一開始分完團隊,這個團隊的陣型就固定下來?還是你們多久會切換一次團隊成員?
  • 多個團隊都是接同一個產品的功能,那各團隊的開發語言、框架、Know how,是否相同?如果是不同的情況下,要如何解決?
  • 依據您的介紹,LINE的設計師(UI/UX Designer)歸屬於PO team而非Dev. Team。請問貴公司的設計師都是如何與 Dev. Team 合作的?是以waterfall 方式預先設計好產品規格後才交給Dev Teams 以多個 Sprints開發嗎?或是有其他合作方式?
  • 請問老師,有沒有什麼型態的團隊不適用less,例如傳產?
  • planning 從一開始的一週, 變成一天, 這樣的設計會完整嗎? 不周詳的plannig, 會不會造成開發中,才發現有問題,導致打掉重做

有共筆就是好:D ,因為共筆的內容已經很豐富了,也包含Q&A的部分。Peggy 就不多描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此篇 https://hackmd.io/@RSG/HJuRamrUt/%2FZxnHoOtKRTmPMhvQhzVaHA

希望以上的分享對有需要的朋友有點幫助囉,也歡迎交流討論。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


Peggy的實驗空間| 小書庫 Index card ( 讀書筆記總目錄/書單 )

  一直很喜歡閱讀,也常從閱讀好書中與讀書會得到許多的力量與啟發,不管是在人生的低潮抑或是順遂的時候。在閱讀之路上,這幾年也保持一個習慣。當閱讀到喜歡的書籍,且那陣子時間允許,就會提醒自己閱讀完後整理出心得筆記。一方面藉機鍛鍊寫作肌肉與思路,方便之後的複習和查閱。另一方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