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官網https://rsg.taipei/
去年底參加了第一次的敏捷 Regional Scrum Gathering℠ TAIPEI 2021 盛會,因為11/4 ~ 11/6 是工作日的關係,時間蠻多搭配不上。還好主辦單位很貼心的經過講者同意,提供有期限的錄影回放,還有議程紀錄與共筆 --> https://hackmd.io/@RSG/HJuRamrUt/%2FyXFFfNoyTLqOAXTgBYOL8w
趁著2022年初的連假空檔,除了吃飽睡飽之外,也來一點學習活動 XD。把之前時間搭配不上,朋友有推薦的演講先來補了其中兩個,分別是「重拾初心」- 全球敏捷轉型的反思 by Evelyn Tian 以及LINE TODAY的大規模敏捷之路 by Derek Chen。其他有意思的演講,之後再找空檔來繼續學習。
以下是簡介和簡筆部分。
1. 「重拾初心」- 全球敏捷轉型的反思 Evelyn Tian
以下簡介摘錄自演講介紹...
“敏捷宣言已經誕生20多年,全球都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敏捷轉型。反思你自己的敏捷之旅,你是否有 “吾日三省吾身“?你是否“知而不用乎?用而不任乎?任而不省乎?省而不行乎”? 通過這個主題演講,我和大家分享我已經成功教練國際大、中型企業與輔導全球75個國家的敏捷實踐者們的經驗。通過組織、產品和團隊的實例,聚集於「重拾初心」的策略以達到持續改善的目的。”
Peggy 簡筆:
講者為專職教練和創業者,其學生橫跨76個國家。也因為這樣,相關經驗非常豐富,不但演講很生動風趣,也分享了許多有意思的觀察和案例,引發我們一些反思。
從晏子和秦景公的故事,帶出以下幾個不同層次的觀察發現和情境。
- 知而不用
- 用而不任
- 任而不思
- 思而不行
- 知而不知
提到的面向很廣也十分實務,例如常聽到的...
- Scrum-But ,「我們在用Scrum框架」,但是....
- We are special ... , so.... -> 在運用框架時,要去仔細思考,對照自己所在的環境與組織
- Project Owner 變成專業的Product Backlog 撰寫者,而卻沒有和客戶接觸,對於整體的 roadmap 更是沒有掌握度
- 關於Agile Coach 敏捷教練,其實 Manager 不知道怎麼和敏捷教練合作,敏捷教練也對發展什麼樣的技能沒有足夠清楚的了解
- 工具使用:如 JIRA等好產品,我們是否有讓這個好產品,好好的為我們服務?還是在日常的忙碌中,只記得去使用它,忘了當初使用的初衷和目的,忘了最重要的是人之間的互動
- ....
另外在談到相依性 - dependency的部分時,Peggy直接就連想到目前的專案...
不少功能和其他團隊有高度相依性,的確也會造成 lead time。這部分可以再更細分為技術成熟度的相依性、時程與服務的相依性。前者可以藉由讓團隊技術能力更加提升而減低相依性;而與其他 team 服務與時程的相依性,某些部分也可以藉由熟悉相關流程和技術 mitigate,但仍然無法全面抵銷,許多部分也是要靠「溝通」與協調,包含與PO合作的部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共筆,更多豐富的內容 https://hackmd.io/@RSG/HJuRamrUt/%2FNKUVitXIRiiCERVQGtBr4A
2. LINE TODAY的大規模敏捷之路 陳岳澤 Derek Chen
以下簡介摘錄自演講介紹
" LINE TODAY打造內容入口的服務,內建於LINE程式中,提供使用者即時新聞資訊、體育賽事及娛樂電影資訊,服務的國家包括台灣、泰國、印尼、香港,月活躍用戶超過1800萬。 隨著使用者的需求增加,產品的功能變得越來越多,團隊加入更多的成員進行設計與開發。我們發現團隊的交付時間拉長、無法快速的響應變化、成員間的合作與溝通複雜性上升。 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怎麼做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呢?變成一個更好的團隊呢? 首先,我們跑了三小時的自由組隊工作坊,組成個多個特性團隊。接著,採用大規模敏捷框架「LeSS」,幫助我們對齊開發節奏,以使用者為中心關注整個產品,我們發現做得更少,但成效卻更好!”
簡筆:
首先很快的回憶一下 Less(Large-Scale Scrum) 架構
Source: https://less.works/
因為這幾年參與專案的複雜性和規模有上升的趨勢,不少時候都需要和鄰近團隊的合作,也感受到原有的scrum 似乎有些不足,所以開始前陣子開始往LeSS 這塊實務去了解。
講者 Derek 是 Line 全職的 Scrum master,在此次演講中,Derek 分享了許多滿有幫助的實務經驗。包含一開始 ( 2018年) 團隊組成和運作模式,一路秉持著敏捷的精神,try and error,一個個 iteration 不斷地精進。
演講主題從 Why --> How --> What 一路走下來
- Why:The origin of story
- How:Self-Designing team and LeSS adoption
- What : 5 experiments in our process
Peggy 覺得有幾個比較少見又有意思的Practice,包含
- 一開始六週的sprint schedule
- 自由組Feature team
- Scrum master : 專任和兼任都有
在Cross-team Coordination的部分,Peggy 也一邊思考著目前自己團隊組織的現況,目前最大的挑戰包含整個大的虛擬團隊成員位在不同時區,分布在台灣,印度,美東和美西。
- 對齊開發節奏:算是目前團隊完成度較高的部分。
- Demo together整體產品的聚焦:這部分因為時差的關係,還在調整內容和形式,先紀錄一下,之後回頭看。
- Hold overall retrospective:一樣因為時差,採用分段的方式。
- Send scouts to other teams:這個很有意思,本團隊這陣子的新Practice是跨時區同function team 會有weekly sync up meeting,平日用Slack , PR and mail 溝通。每日同一個時區的Feature team成員們會有自覺地把資訊帶回來。相較之下,比起沒有weekly function team sync up meeting 前,資訊流的確順暢些。
- 重新組隊時,抵死不從的人後來怎麼了(不認同或不接受該重組或流程的)?
- 重新組團隊後,遇到了哪些混亂與技術上的挑戰?
- 好奇的問,你們在跑LESS, 一開始分完團隊,這個團隊的陣型就固定下來?還是你們多久會切換一次團隊成員?
- 多個團隊都是接同一個產品的功能,那各團隊的開發語言、框架、Know how,是否相同?如果是不同的情況下,要如何解決?
- 依據您的介紹,LINE的設計師(UI/UX Designer)歸屬於PO team而非Dev. Team。請問貴公司的設計師都是如何與 Dev. Team 合作的?是以waterfall 方式預先設計好產品規格後才交給Dev Teams 以多個 Sprints開發嗎?或是有其他合作方式?
- 請問老師,有沒有什麼型態的團隊不適用less,例如傳產?
- planning 從一開始的一週, 變成一天, 這樣的設計會完整嗎? 不周詳的plannig, 會不會造成開發中,才發現有問題,導致打掉重做
有共筆就是好:D ,因為共筆的內容已經很豐富了,也包含Q&A的部分。Peggy 就不多描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此篇 https://hackmd.io/@RSG/HJuRamrUt/%2FZxnHoOtKRTmPMhvQhzVaHA
希望以上的分享對有需要的朋友有點幫助囉,也歡迎交流討論。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