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書摘 | 知識工作者必讀好書!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圖片來源:博客來


「麥肯錫一項調查發現,
一般知識工作者花超過60%的工作時間在電子通訊和網路搜尋上,
光是用於閱讀和回覆電子郵件就花了工作日的近30%。」

Peggy 身在軟體業的研發部門,深深有感於深度工作力之必要,
好的研發成果常常源於深入的了解問題以及仔細的思考解決方案,也有感於花了不少時間在電子通訊(ex. e-mail)和網路瀏覽方面。原本Peggy以為自己算是很了解"專注"這一個主題,但在閱讀此書後,很驚喜的得到些啟發也調整了自己一些作法,感覺更神清氣爽了。

此書不僅包含心理學、方法論,也提供了數個實用可行的步驟給讀者參考。更棒的地方是,作者也考慮到許多人無法進行極端的方法,故也提供許多折衷方案供讀者參考。Peggy特別針對感興趣的實作部分做了書摘,也推薦有興趣知道更多細節和故事的朋友可以購買回來仔細閱讀。

作者紐特教授為MIT電腦科學博士,在書的前半部提到以下觀念和觀察結果。


經常處在慌亂的淺薄狀態,很可能永久減損你深度工作的能力


「你不需要從事精緻的工作;你需要的,是以精緻的方法做你的工作。」


「在未來變動的時代,如何讓自己保有競爭力,有兩個核心能力是必須的。分別為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以及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 = 花費的時間 X 專注的程度

「要發揮深度工作的最大效能是需要訓練的。此訓練有兩個目標:改善你高度專注的能力以及克服你對分心的渴望


在Peggy很喜歡的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一書當中也有幾個章節提到相關概念,而此書又更著墨於"專注"相關的主題。

既然深度工作力是如此的重要和美好,那如何將我們的職業生活轉變成以深度為中心的生活呢?作者提供了一個積極的計畫給讀者參考。







以下針對每一個Rule進行更多的介紹。

如何進行"Rule 1 培養深度工作力"呢?以下有提供幾個策略。

策略 1 ----- 確定你的工作哲學
以下有四種不同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適合不同職業的讀者。

方法 1 : 修道式

  典型代表為著名科幻作家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其網站沒有電子郵件或地址,也絕少接受演講邀約,他嘗試完全消除職業生活中的分心和淺薄。

方法 2 : 雙模式

  此一方法要求切割時間,分配一些明確的時段給深度工作,其他時間可開放給別的事情。著名代表為心理學家兼思想家榮格,其定期就會離開目前執業的場所且排開所有演講,前往他在柏林跟小鎮外的簡陋石屋居住。在哪裡不受干擾的專心寫作,進行冥想,沉澱思維。

方法3 : 節奏式

  為生活創造節奏,訂規定在固定時間進入深度工作狀態。例如每天早上5:30-6:30一起床就開始上工,在準備早餐和上班,上班前即可完成一定的進度。

方法4 : 記者式 

  任何時候只要能找到空檔,就會切換到深度工作模式。但此一方法不適合深度工作新手。 

Peggy特別偏愛其中的節奏式和記者式。節奏式有助於穩定的優良品質產出,記者式則有驚喜之感。


策略 2
 ----- 建立深度工作儀式


  儀式能減少進入深度狀態的阻力,讓工作者可以停留在這狀態更久。儀式沒有固定規範,但都須解決這些常見問題。在哪裡進行深度工作?工作多久?如何支持深度工作?

策略 3  ----- 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


  哈利波特作者羅琳在趕著完成<<哈利波特7 : 死神的聖物>>時,她住進愛丁堡鬧區的五星級飯店,最後終於順利完成此書。其概念很簡單,透過激進的改變平常工作環境,加上大手筆投資金錢或精力,這種重要感會降低拖延、提升動機和能量。

策略 4  ----- 別獨自工作


  乍聽之下似乎此一策略和深度工作所需要的獨自不受干擾之環境並不相容,但其實許多深度工作的品質可以透過妥善運用協作而增進,著名例子是貝爾實驗室和20號建築。當追求創新時,協作式的深度工作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就Peggy個人經驗,透過深度的思考再進一步將想法和同事們討論,常常會激發出很多很棒的想法。但若都沒有仔細思考就進行討論,則容易導致無意義的會議時間浪費。

策略5  -----  像經營企業般執行

  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根據領先指標行動(如麵包店的顧客滿意度是落後指標,進來試吃免費樣品的顧客數是領先指標)、設計醒目的記分板(紀錄花在深度工時的時數)以及定期檢討成效(每周最佳)。

策略6  ----- 要懶惰

  因為停止刻意思考有助於恢復工作時的能量以及無意識心智的領悟。Peggy常在有突破點的想法時正是在上下班走路或等公車放空的時後呢!




Rule 2 學會擁抱無聊
  
高度專注的能力是訓練出來的技術。如果你在其餘時間一感覺無聊就逃避專注,那麼"心智肌肉"就喪失了可以變強的機會,我們就無法順利地克服對分心的渴望,也就無法順利進入深度工作模式。以下有幾個策略可供參考。

策略 1 ----- 安排分心時間

  特意安排固定時間上facebook、line,當知道不久後就可以使用這些軟體,就會降低無意識的滑手機或瀏覽網誌。更激烈一點的就是安排固定上網的時間,其他時間就斷絕和網路的接觸。就算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網路,此一策略Peggy試過,也是管用的。

策略 2 -----像老羅斯福那樣工作

  也就是在工作日進行衝刺性高度專注。簡單來說,確認高優先順序的深度工作,給予比需要時間更緊迫的期限,最好公開承諾時限。如此一來在極大的壓力之下,人類就比較容易專注,抗拒分心。剛開始實驗時,一周不超過一次。(太傷身了)

策略 3 -----練習生產性冥想

  花一段會用上體力和不用腦力的時間,例如散步、慢跑、淋浴,集中注意力在單一明確的職業問題上。


Rule 3 拒絕任何好處心態

        我們身處在一個facebook、line等即時通訊的年代,很多時候無法斷然地離開它們也是因為它們帶來的許多好處。例如有娛樂性、可以聯絡到朋友、知道朋友近況、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很多好文章等等許多好處。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也是在進行深度工作時會面臨到的挑戰。當專心研究某個主題時,facebook的訊息通知突然跳出來,我們分神了一下,勉強要自己再次專注。當一再一再如此時,我們的意志力就被消耗完了....
  作者提供相關策略讓讀者逐漸的習慣放棄任何好處心態,進而在選擇佔據時間和注意力的工具時,採用更深思熟慮的工匠哲學進行選擇。
  此策略的第一步是,找出職業和個人生活的主要目標。接著為每一個目標列出兩到三個可以幫忙達成目標的重要的具體的活動。接下來思考目前使用的網路工具是否有好的顯著的影響。當發現目前的網路/通訊工具沒有幫助,即可使用"斷線實驗"來進行斷絕。
  

Rule 4  排除淺薄事務
    策略1 ----- 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

      Peggy 於今年有個新習慣,會事先將每一工作天的每一單位時間(30 mins)在周末先定義好,這樣一開工就可以很快的進入狀況,也發現有助於增加工作效能。

      策略2 -----量化每一種活動的深度

        訓練一個聰明剛畢業的大學生取代我的角色要多久,需時越久表示此活動的深度較深。我們需要優先將深度工作力用在此一工作上。

        策略3 -----確認淺薄工作的時間比率 30%-50%


          雖然在現今,大家都很期待可以得到很快的回信或訊息回覆,但還是有空間可和自己的上司商量,討論如何降低淺薄工作的比例,以為團隊創造更多價值。
          策略4 ----- 在五點半前結束你的工作

            建議採用固定時間表,以及練習無情的對淺薄的工作說NO.  

          策略5 ----- 讓自己難以聯絡

            雖然回信飛快可讓人產生生產力即高的錯覺,但在回信之前多思考一下怎樣可以達到目標,完整的回信,避免無意義的信件來回,則對生產力更有幫助。


          在閱讀完本書後,Peggy也作了以下幾項調整。
          • 關掉facebook、line等的及時通知。降低深度工作時的分心。
          • 限定連接facebook等通訊軟體的時間。改用某幾個番茄鐘休息空檔以及特意安排的時間才瀏覽或回覆。(關於番茄鐘,可參考Peggy之前“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實驗篇(3): 把專注力找回來之番茄鐘工作法"一文)
          • 事先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單位時間,以及寫上預期成果。
          • 累計深度工作時數,每周檢視時數和產出。
          做了以上的改變幾周後,Peggy 感覺到工作效率以及專注力的提升,也觀察到自己的生產力又更進入到另一個層次呢!


          原創文章,若有您轉貼需求,請來信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且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請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Peggy的實驗空間| 小書庫 Index card ( 讀書筆記總目錄 )

            一直很喜歡閱讀,也常從閱讀好書中與讀書會得到許多的力量與啟發,不管是在人生的低潮抑或是順遂的時候。在閱讀之路上,這幾年也保持一個習慣。當閱讀到喜歡的書籍,且那陣子時間允許,就會提醒自己閱讀完後整理出心得筆記。一方面藉機鍛鍊寫作肌肉與思路,方便之後的複習和查閱。另一方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