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UX | What is Fake Door Testing? It is before MVP !

Photo by Peter Heeling


上週五在一個會議中,討論到如何更有系統地快速地Validating product ideas,有同事提到了之前在規劃階段運用了"Fake Door Testing"來蒐集客戶對未開發特定功能的feedback。因為覺得這個名詞很有趣,而且研發團隊總是希望努力開發出來的功能是有用的!Peggy就花點時間了解一下。

Fake door testing (假門測試)” :在產品設計規劃階段,不確定特定的product idea是否客戶會感興趣,特地埋了一個假的、沒有真實功用的按鈕或是連結(入口),假裝已經做出來了。藉此,吸引客戶去Click,就可以很容易取得哪些客戶、多少數量的客戶對這個功能有興趣等數據。

如此一來,大概就可以了解客戶買不買單。那些客戶不怎麼買單的product idea/feature/service,那就不要再花力氣去開發了。

但,如果客戶真的去按這個link或bottom呢?通常會出現 "coming soon!"、請客戶留下聯絡資訊等等頁面。

相對於“User interview”來說,"Fake Door"的好處是幾乎不用開發成本,可以有系統地瞭解客戶對特定idea的感興趣程度。不過"User interview"也是有它的好處,通常可以兩個搭配使用。

Peggy找到了一個對於 "Fake Door Testing"解釋得蠻好的網頁,網址如下,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全文,或google "fake door testing",第一篇就是了

https://uxknowledgebase.com/fake-door-testing-48af0616185a

source: https://uxknowledgebase.com/fake-door-testing-48af0616185a



///// 寫在最後 /////

Don't perfectly develop the wrong features. 辛苦開發的功能沒人使用是件令人哀傷的事情,也是一種浪費。

Fake Door 可以協助開發者在幾乎不耗成本且較快速了解使用者的想法,但是同事也提醒實務上要小心謹慎的服用。

畢竟,當客戶興致勃勃的點進去某個功能,預期可以馬上使用,出現的卻都是 “coming soon” 或者  “please contact xxxx@xxxxx.com” 之類的。一次兩次,也許還好,但次數太頻繁,或者設計得不夠好,客戶也會產生反感的。

題外話,另外看到Google UX researcher Tomer Sharon 的分享,提到三個打造受歡迎app的關鍵(core pieces)

1. 問題:這個App真的解決了人們很在意的問題嗎?
    The problem:  Is the app solving a problem people care about?

2. 市場:有夠多的人有以上的問題嗎?
    The market: Are there enough people who have this problem?

3. 產品:這個產品真的有解決上述的問題嗎?
    The product : Is our product solving this problem for this market?


把product這個字換成business idea/service/function,也是很適用的,值得拿來提醒自己,也與您分享。



///// Reference data /////

https://www.fastcompany.com/3033092/googles-6-reasons-why-nobody-uses-your-app 

https://uxknowledgebase.com/fake-door-testing-48af0616185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Peggy的實驗空間| 小書庫 Index card ( 讀書筆記總目錄/書單 )

  一直很喜歡閱讀,也常從閱讀好書中與讀書會得到許多的力量與啟發,不管是在人生的低潮抑或是順遂的時候。在閱讀之路上,這幾年也保持一個習慣。當閱讀到喜歡的書籍,且那陣子時間允許,就會提醒自己閱讀完後整理出心得筆記。一方面藉機鍛鍊寫作肌肉與思路,方便之後的複習和查閱。另一方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