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讀書筆記|勾癮:創造品牌幻想,從心理學與腦神經科學解構行銷創意,觸發消費者渴望





“人總是以為自己是理性的”
“我們從琳瑯滿目的商品中選擇某品牌,很可能只是被它吸引而已”

這一本書是今年讀書會同學的推薦選書,和一般行銷書籍相比,比較特別的是帶入腦神經科學和心理學來探討與解析“品牌”。書中除了科學原理之外,也引用了不少成功品牌當實例,例如Apple、維珍航空、Nike、Starbucks 等等。閱讀起來不會非常艱澀而還蠻容易理解,適合拿來當科普書閱讀,又或於靈感枯竭時拿來激發想像力和聯想力。

作者為達瑞・韋伯(Daryl Weber),曾擔任可口可樂的創新策略全球總監。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大腦和品牌的連結(Ch1- Ch5)、品牌新模式(Ch6 - 8)以及如何打造誘人品牌(Ch9 - 12)。作者在書中提出 “品牌幻想”的新視角,引導消費者對品牌產生正面感受,進而選擇你的品牌。


“沒錯,我們談的不是牛排,而是滋滋聲”


///// 以下是書摘筆記 /////


Part 1 大腦和品牌的連結

本部分算是大腦決策相關的科普文,整理的蠻仔細的,也不會太難閱讀。僅筆記其中的一小部分,有想了解更多細節和大腦怎麼運作的朋友可以仔細閱讀 Ch1 到 Ch5。

  • 我們往往認為自己是有意識地掌控自己的行為,但這是大腦在誤導我們。真正驅策我們的,其實是那些遠超過我們能理解的無意識不理性因子。(進入自動執行/省力模式)
  • 雞尾酒效應 (cocktail party effect) :人的一種聽力選擇能力,也指出大腦注意周遭環境所使用的關鍵原則。也解釋在雞尾酒會此類喧囂的地方,我們還是可以注意到朋友聊天的內容。又或遠處的談話內容雖不清楚,但有人叫你的名字時,還是會注意到。
  • 注意力聚光燈 (spotlight of attention) 認知燈光打在單一事件上。大腦也時時刻刻用想不到的方式監控和掃描周邊,取得當下最切身要緊的少量資訊。所以當專注於聊天時,一但聽到有人叫你的名字,就會立刻把注意力帶到意識的“聚光燈”下。
  • 對多數行銷人員來說,注意力就是王道,注意力就是消費者的貨幣。但這卻不見得是想像中的那麼重要。
  • 相對於積極學習時需要的高涉入處理(high-involvement processing), 品牌通常是出現在人們隨性放鬆的時候觸動我們的心,逛逛街 、滑fb、看雜誌等的時,亦即低涉入模式 (low involvement processing)。
  • 大腦隨時都在學習和建立無意識聯想—內隱學習( Implicit learning)。而我們對於品牌的聯想也多半是由此創造和發展出來的。
  • 促發(Priming):發出一個刺激後,就會使其他有關的名詞和念頭成為第一優先。ex.“醫生”這個名詞很容易觸發“護士”、“醫院”等相關名詞。
  • 與其談建立「 品牌熱愛 」這種極少品牌能實現的夢想,比較實際的作法是想辦法打造一種無意識又習慣的「品牌忠誠」。
  • 品牌應該要呈現人所嚮往的事物。可能是想要擁有的某種感覺,希望和它連結或建立關係的某事物。要能「 引發渴望」,讓人想擁有。
  • 「品牌幻想」是對品牌的無意識感覺。如同看到NIKE經典球鞋、最新iPhone時引發的無意識感覺。一張由關聯性連結而成的無意識網絡,其共同形成品牌的心理表徵。是設法引導消費者對你的品牌產生無意識感覺和正面感受,進而選定你的品牌。(收買大腦)

Part 2 品牌新模式


  • 關鍵在於找出「屬於你的酷」,並竭盡所能地打造和維持這個酷勁。
  • 不必將品牌幻想當作全新的工作模式,而是應該用它從旁輔助並補強現有工具。
  • 創造品牌幻想時一定要以這三個C為準:消費者 ( Consumer) 、商業(Commerce)、文化(Culture)
    • 消費者:品牌幻想應貼近目標客群
    • 商業:品牌幻想應填補市場缺口
    • 文化:品牌幻想必須符合今日和明日的潮流
  • 為了掌握品牌的感覺,本身必須對品牌的無意識層面瞭若指掌。可透過冥想此類活動進行內省,擺脫慣有的意識行為。
  • 建議使用幾個創造品牌幻想模式的元素,包含觸發字核心字詞幻想網路多面向拼貼

書中幻想網路範例

書中情緒版範例

Part 3 打造誘人品牌

  • 重點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做了什麼。公司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對品牌產生影響。
  • 優先要務是找到一個你想要的個性注入品牌名稱中。設計是品牌的門面。
  • 體驗產品的方式和地點,亦會塑造品牌的無意識聯想
  • 很棒的例子 - Starbucks : 用咖啡杯本身以外的背景因素轉換咖啡這個概念。採用發音聽起來有異國情調的名稱,較高的售價,悠揚的音樂在店裡創造舒服慵懶的氛圍。他們賦予咖啡類產品新的定義,也建立了強大的品牌,著重於去調整產品周圍的一切事物而非打臉改革咖啡產品。

圖片來源:星巴克官網
  • 「說故事」重點不在於說什麼,而是在於怎麼說
  • 後設傳播」是述說事情的方式。是製作元素、設計元素,可賦予廣告調性和個性。其衍生出的那些聯想,會和內隱記憶相互配合,變得更加持久難以磨滅。
  • 蘋果的廣告:以簡單、優美和高雅的方式訴說他們的產品。例如推出iPod時,在大但卻簡單的看板上寫著:「把1000首歌放進你的口袋。」又在街上狂貼的海報,畫面是黑色剪影在彩色背景中跳舞,脖子上掛著招牌白色耳機,成功的為產品注入活潑、好玩、舞動和創意的感覺。







原創文章,若有您轉貼需求,請來信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且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請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心得筆記 | 鳳凰項目沙盤工作坊 The Phoenix Project Workshop



這個Workshop主要目的是透過遊戲化的方式,體驗DevOps本質、流程和文化。透過四個回合的設計,很自然的在過程中,團隊成員會持續地進行思考和討論。講師也會適時的反饋和引導,讓我們探索專案跑得更順的關鍵因素。

放眼過去,本組這次參加沙盤工作坊的成員多是在趨勢很有經驗的專案經理或leaders(一群老司機 XD)。也因為這樣,除了第一回合花點時間熟悉規則而略顯兵荒馬亂之外,在之後的回合,透過成員們的積極參與,不斷的思考、討論和進化,很快的就一一突破各個關卡。

在最後一回合的大開獎時,講師提到,敝組創下了近期成績最好的記錄呢!




角色包含CISO、CFP、CIO、Retail Operations、VP of IT operations、Application Developer、Change Management、IT Test Team、Technology Operations and IT support。




/////心得記錄////


1. 瓶頸 


在第一回合雖然團隊略顯兵荒馬亂的熟悉規則中,但,果然是有經驗的一群!馬上發現了第一個工作的瓶頸Lead Engineer。因為其能力強,專處理複雜工作,很多事情需要參與,但WIP卻最小。所以熟門熟路就安排Training,提升鄰近團隊的能力,之後好Share loading。  

之後也因為同樣的觀察結果,之後的第二回合,我們也優先選擇 Fast Deployment。



2. 可視化工作項目


在第一輪時,大家還在混亂中了解摸索規則,討論是散亂在各組各地。進行檢討時,發現了大家對於每一個feature request的狀況沒有足夠的可見度,也不知道business impact 和目前的狀況。立馬借了別的會議室的白板,橫線直線就自然的被拉出來了。



到了第二輪後,發現 Business value 有點被忽略,還需要更加明確,跨部門的資訊也稍嫌亂。原本的白板明顯得不合所需,就運用周邊現有的大牆壁和白色海報紙建構出大型Kanban。(見下圖)

同一個意義的資訊也選用同一個顏色的 Post-it 呈現,資訊一目瞭然。





3. 溝通協調


除了Kanban幫助大家一統資訊外,成員間主動積極地進行溝通協調,也是本組創下新高的關鍵因素之一。

團隊的步調建立起來後,大家各司其職,但卻打破Silo。一但發現有不齊全的部分,一有人喊聲,相關的owner就會湧到白板附近把資訊補上去。如果相關Owner在忙碌,鄰近團隊也會有人出

有多一點點的工作 bandwith,大家也很自動的把目前手上沒有dependency又重要的 Job完成。例如默默的把該升級的patch升級,默默地把鄰近部門的提升skill的Training排進去完成等等。甚至我們的CFO在第一回合大家兵荒馬亂中,默默的找人幫串完一個Feature,讓我們多賺些錢XD,真是傳說中的小天使。 


4. 思考全局與定期檢視目標


一開始遊戲設定的目標是將財務危機中的Parts Unlimited救起來。透過完成"Phoenix Project"提升收入和股價 ( $2x -> $45)。目標是十分明確的。

以往每個部門埋頭做自己事情,在這邊是行不通的。需要抬頭看著目標,瞭解每一個項目的 Business impact,當突發事件發生,才能在有限時間內將各部門leader迅速集合對專案進行調整。此刻,Kanban的幫助也是很大的。

另外,每一回合即時的Business 回饋-股價的反應呈現,也幫助大家了解目標達成進度。





///// 寫在最後 /////

小結一下Peggy所體驗到的幾個 Key point。
  1. 改善瓶頸
  2. 可視化工作項目
  3. 溝通協調
  4. 思考全局與定期檢視目標

回歸現實面來思考......

繼續專注於持續改善流程,增加開發順暢度,減少re-work和浪費。

目前現有的Working flow 對於每一個feature/request 可帶來 Business Value 的透明度是還有不少進步的空間。有即時的回饋,相信部門成員也會更容易進行調整和改善。

另外,最近手上的一個專案,參與在另一個大型專案中,zoom群組裡的 JMs、Architects 以及leaders數一數近70人,如何讓這麼多專案們順利同調,如何讓其中相關的工作項目進度有足夠的Visibility也是另外一個挑戰。

最後,學無止盡,也順便附上講師提供的更多學習資源給大家參考囉 ^^。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UX | What is Fake Door Testing? It is before MVP !

Photo by Peter Heeling


上週五在一個會議中,討論到如何更有系統地快速地Validating product ideas,有同事提到了之前在規劃階段運用了"Fake Door Testing"來蒐集客戶對未開發特定功能的feedback。因為覺得這個名詞很有趣,而且研發團隊總是希望努力開發出來的功能是有用的!Peggy就花點時間了解一下。

Fake door testing (假門測試)” :在產品設計規劃階段,不確定特定的product idea是否客戶會感興趣,特地埋了一個假的、沒有真實功用的按鈕或是連結(入口),假裝已經做出來了。藉此,吸引客戶去Click,就可以很容易取得哪些客戶、多少數量的客戶對這個功能有興趣等數據。

如此一來,大概就可以了解客戶買不買單。那些客戶不怎麼買單的product idea/feature/service,那就不要再花力氣去開發了。

但,如果客戶真的去按這個link或bottom呢?通常會出現 "coming soon!"、請客戶留下聯絡資訊等等頁面。

相對於“User interview”來說,"Fake Door"的好處是幾乎不用開發成本,可以有系統地瞭解客戶對特定idea的感興趣程度。不過"User interview"也是有它的好處,通常可以兩個搭配使用。

Peggy找到了一個對於 "Fake Door Testing"解釋得蠻好的網頁,網址如下,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全文,或google "fake door testing",第一篇就是了

https://uxknowledgebase.com/fake-door-testing-48af0616185a

source: https://uxknowledgebase.com/fake-door-testing-48af0616185a



///// 寫在最後 /////

Don't perfectly develop the wrong features. 辛苦開發的功能沒人使用是件令人哀傷的事情,也是一種浪費。

Fake Door 可以協助開發者在幾乎不耗成本且較快速了解使用者的想法,但是同事也提醒實務上要小心謹慎的服用。

畢竟,當客戶興致勃勃的點進去某個功能,預期可以馬上使用,出現的卻都是 “coming soon” 或者  “please contact xxxx@xxxxx.com” 之類的。一次兩次,也許還好,但次數太頻繁,或者設計得不夠好,客戶也會產生反感的。

題外話,另外看到Google UX researcher Tomer Sharon 的分享,提到三個打造受歡迎app的關鍵(core pieces)

1. 問題:這個App真的解決了人們很在意的問題嗎?
    The problem:  Is the app solving a problem people care about?

2. 市場:有夠多的人有以上的問題嗎?
    The market: Are there enough people who have this problem?

3. 產品:這個產品真的有解決上述的問題嗎?
    The product : Is our product solving this problem for this market?


把product這個字換成business idea/service/function,也是很適用的,值得拿來提醒自己,也與您分享。



///// Reference data /////

https://www.fastcompany.com/3033092/googles-6-reasons-why-nobody-uses-your-app 

https://uxknowledgebase.com/fake-door-testing-48af0616185a

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實用工具 | Wooclap — 一款不再讓人課堂打瞌睡的線上即時互動投票&Survey系統 (適用於workshop 以及課堂)


Fig 1: Wooclap官網

上週Peggy在公司的Workshop中初次接觸到Wooclap -- 一款線上即時互動投票&survey系統,感到十分驚豔和有趣! 

之前多多少少都用過幾個線上投票/survey系統,例如google問卷、SurveyMonkey等等。

Wooclap讓Peggy感到特別有意思的是"即時"、“互動”以及“文字雲”三個部分。


  • 即時:參與者的投票結果非常即時的更新且呈現。對於Admin而言,切換問題/survey也非常流暢,end user不須手動按refresh即可和Admin的投影sync。
  • 互動:可設計開放性問題當場收集大家意見,且可以像臉書一樣按讚
  • 文字雲:蒐集回來的意見,可以以文字雲的方式呈現(視覺效果加分++)

另外,在手機上的使用者體驗也設計的相當流暢,可以大大給個讚。


好奇之虞,Peggy 花點時間實際玩了幾個功能。整體來說,操作起來還蠻簡單流暢,容易上手。


///// Demo /////

建立新的問卷,呈現及時結果以及互動

  • 題目設計細節
    • 第一題: 複選有正確答案
    • 第二題: 複選沒有正確答案
    • 第三題: 請觀眾給予評分,且限定時間
    • 第四題: 用open question 的方式蒐集現場意見,對於自己或其他人喜愛的答案可以立即給"likes"
    • 對於Open question的回饋另以文字雲的方式呈現


Step 1. 先來個簡單的註冊,選擇首頁的 "sign up for free",略過填簡單資料的畫面。完成後選右上角的 "Log in"。 不想註冊新帳號的朋友,也可以在選擇 "Log in" 之後,以facebook/google account / LinkedIn帳號登入。

Fig 2: register page


Step 2. 可在左上角編輯event名稱,右上角的Participate at的欄位可以指定特定的網址,這次我修改成 PEGGYTEST。接下來選擇 "multiple choice",將開始進行問卷編輯。
fig 3: choice voting type



Step 3:編輯題目和答案。右側欄 "Multiple choice" 可決定要是可單選還是複選。"Timer"可決定要不要限定作答時間。
編輯好了之後可以選最下方的"Save"進行下一個問題的編輯或者 "Start now"。這邊Peggy先選擇"Save"。

Fig 4:  multiple choices


Step 4 : 如果是沒有預設答案的問題可選擇 "Poll"這個type。
Fig 5: Poll
Step 5: 選擇 "Rating"這個type可以當下立刻收集參與者對這次活動的好評程度。不用再像之前用紙填,回去再統計了啦。


Fig 6. Rating

Step 6: 選擇 "Open question" 這個type,以及開放按like "Likes on answers"

Fig 7. open question




Step 7: 編輯完全部的問題後,選 "Start now",就可以讓參與者連到之 Step 1 編輯的URL, (ex. 
https://www.wooclap.com/PEGGYTEST) 進行立即的投票&survey。以下就是一些Snapshots,可以感受一些及時的呈現效果。左半部是管理者看到的頁面,右半邊是參與者投票的畫面。


有多少人進行投票中也可以在管理者畫面的右下角(ex. 2/2) 即時得知。


Fig 8. result of voting 


Fig 9. result of voting 


Fig 10. result of rating
可以馬上反應參與者給的Feedback以及有多少人當下有共鳴。


Fig 11. result of open question and like.
另外也可以將上題轉換成文字雲模式呈現,可以看出哪幾個句子出現次數最多。這邊第一個最明顯的字就是" Interesting",第二個是"pretty good"。
Fig 12 文字雲

這邊有一個很棒的設計! 當Admin選擇移到到一個問題時,使用者不須按refresh,很快的頁面就會和Admin的sync。




/// About Wooclap ///

"Wooclap mission - Make learning awesome & effective"

此平台2015 launched,至今超過100個國家, 80000+使用者。

Fig 13. 官網首頁

//// 寫在最後 ////

整體使用起來很流暢,Admin的功能(ex. 建立問卷)不能用手機完成,但是即時參與的部分(ex. vote和觀看) 是可以的。

另外,免費版本有可讓30個人同時投票。

其官網首頁的mission以及promotion影片情境 -- 老師教書學生打瞌睡,後來用這個系統提升學生參與度和熱誠,最後老師更有勁,學生也笑咪咪XDD。" 可以看出其對於此平台的定位不僅止於投票和survey。

更多的功能可自己玩玩,也可以參考官網 https://www.wooclap.com/en/features/votes/
可以參考以下節錄自官網的影像,感受一下。


Fig 14. for Brainstorm 

Fig 15 for matching

Fig 16. For priority

Fig 17. For show image

Fig 18. present slide


Fig 19. for video sharing


///

看看其他實用工具
遠端協作工具 | Miro : 實用的遠端視訊協同合作大白板與簡易使用分享https://peggywulifelab.blogspot.com/2020/03/miro.html
大數據工具 | From Data to Vitalization: Sankey diagram 與實用線上免費tool - SankeyMATIC 介紹 https://peggywulifelab.blogspot.com/2019/07/from-data-to-vitalization-sankey.html




原創文章,若有您轉貼需求,請來信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且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請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

2019年9月6日 星期五

讀書筆記 | << OKR : 做最重要的事 >> 從Google、Coursera到YouTube 都採用的工作法




" OKR必須提供的唯一重要貢獻,就是專注 "
— 安迪·葛洛夫(Intel傳奇CEO)  

本書作者為矽谷傳奇創投家John Doerr,序 <<OKR是Doerr給Google的大禮>> 更是由Google 創辦人Larry Page所寫(掛保證XD),可見作者的份量之重阿。

當得知Google、Dropbox、LinkedIn與YouTube都採用OKR作為團隊激勵和管理的方法。Peggy不禁十分好奇,此一方法的特別之處,和以前聽過/用過的 KPI等方法有哪些不同? 也很好奇實作上怎麼運作? 可能會遇到甚麼樣的障礙?可以適用於個人嗎?



以下為Peggy整理的書摘和心得。

另外,對OKR實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篇,也歡迎交流 ^^。 


///// 書摘與讀後感 /////




Quiz 1: 首先來猜猜OKR是那些字的縮寫? XD



O= Objectives目標 
KR = Key Results 關鍵結果




OKR重點


OKR必須有望創造明確的商業價值,否則沒有理由為此耗費資源。ex. 「降低處理尖峰搜尋所需要的CPU核心數目3%,並保持品質和速度不變,釋出過剩的CPU核心做其他用途。」較「提高task CPU使用率3%」具有明確的經濟價值。




Step 1: Objective 


  • 目標代表"Whats"。表達目標和意圖。需進取的但可行的,需實在、客觀且明確,對目標是否已達成要顯而易見。
  • 成功達成的目標必須為公司提供明確的價值。
  • 共同訂目標,建立團隊共識,非只是聽從老闆指示,老闆說得算,藉由此產生團隊的高度共識。
  • 困難的目標比容易的目標更有效提升績效。



Step 2: Key Results


  • 代表 "Hows"
  • 訂立Key results,需盡可能具體、明確、可衡量。一旦實現將有利於達成目標。訂立關鍵的行動方案與結果、清楚的數字和衡量標準。
  • 時間、精力有限,強迫思考進行取捨。仿效80/20法則,先聚焦於少於5項的最重要行動方案其結果。
  • 描述結果而非活動。下圖為三種ORK品質。

  • 必須含有完成工作的證據。
  • 務必:每一項關鍵結果都百分百達成,目標也就百分之百達成。



Step 3: 定期檢視、追蹤進度與進行反思


  • 不是為了懲罰相關團隊,而是為了釐清規劃和執行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以便個團隊增強能力!


以下為三個OKR實踐範例,分別為 YouTube、個人目標以及大組織。


OKR實踐範例 -- YouTube


Source: 本書中YouTube OKR  (Peggy製圖)




OKR實踐範例 -- 個人OKR


個人設定之 OKR範例 (Peggy製圖)



OKR實作範例 -- 整個組織運作

順序通常為公司OKR -> 部門OKR -> 團隊OKR ->個人OKR  

  • 實作上可由小團隊擬訂初稿,再交由大團隊一起Review。大團隊的討論常容易流落於只有其中少數人發言,其他人放空。
  • 以下是書中範例: 雖然這個總經理的Objective不太能振奮人心 XD,不過有很好的表達OKR層層傳遞的概念。




Source:書中範例





看到這裡,不禁覺得OKR的概念看起來很簡單,或者可以說是平凡....為什麼 Intel、Google等大企業這麼愛用? 到對他們有甚麼幫助? 


1. "專注投入優先要務,聚焦於首要任務" 

  • 清楚溝通目標、(有限制個數的) 關鍵結果以及其衡量標準。


2. "透明度與團隊間相互連結"
  • 即使最資淺的員工,也可以看到每一位同事的目標,其他部門的目標甚至包含位於頂端的執行長的目標。如此一來,更容易知道其他部門的聚焦所在,也更容易進行合作和連結。
  • 相較於保密到家的目標,公開的目標更有可能達成。92%受訪者表示,如果同時看得到進度,他們將更有動力去達成目標。(出自一項訪問1000名美國成年勞工)
  • 實作上可參考之前提到的 "OKR實作範例 -- 整個組織運作"

3. "點子不值錢,執行才是"

  •  OKR在執行過程中,隨時可以修改甚至摒棄。透過定期追蹤和Review,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調整,而讓執行不僵化。
  • Data driven ,用客觀的數據來。
  • OKR非績效考核標準,將其脫鉤,更可發揮潛能,讓執行力++。


/////寫在最後 /////


"在一個分心的年代,打造專注的力量。"

世界變化越快,Peggy除了提醒自己保持彈性,正面看待改變之外,也常在思考怎麼維持專注。怎麼將80%的精力投注在20%的關鍵目標上,持續前進。試圖專注在所有事上,就是沒有一件事專注,而OKR對我的提醒也是如此。看完本書,覺得OKR不只適合公司/部門,此一架構也可以適用於 "設計自己的生活" 。

另外如果貴公司或部門就算沒有執行OKR,也已經目標清楚、前進的方向一致,動能滿滿,那已經是很棒了。也就不需要拘泥於是不是要導入或執行OKR了!

近期心得 @2020.08

引進OKR到團隊好一陣子了,蠻感謝團隊願意一起嘗試(雙手合十),也感謝老闆有給這個空間。最近一次的 Q3 OKR Plan meeting中,看到有好幾位優秀的members越來越有sense,也一起認真討論這樣的 Object & KR 是不是有意義,真心覺得很棒! 

最近打算花點時間隨手做些記錄,以方便之後回顧與改善。另外,被詢問過的問題,有時間的話,也會順手記錄下來,希望這些資訊對有興趣藉由OKR讓團隊更好的朋友有些幫助。





原創文章,若有您轉貼需求,請來信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且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請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

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讀後感| Sheryl Sandberg 的擁抱B選項 - 一本溫柔又正面地陪伴度過逆境的好書

source: 博客來


Peggy 對於Facebook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有著幾分特別的情感,起因於其前一著作《挺身而進(Lean In) 》。在數年前,Peggy當時剛生完小孩,那時的自己疲於奔命於讓工作維持往常水準以及手忙腳亂的學習照顧稚子,似乎所有所有一切的力氣都被耗的一點點都不剩。在很掙扎時,腦中也不只一次地問自己,是否要選擇暫停工作調整腳步。但工作對Peggy的意義又不僅只在於一份薪水那麼簡單....


在那時的自己,由於閱讀到《Lean In》一書,受到了激勵和啟發。也因此做了些調整,很感恩的也得到了最最親愛的家人們無私的幫助,而可以讓職涯繼續發展。

在前一書裡提到許多互動的小細節中,已感受到Sheryl 與其丈夫Dave感情十分十分的深厚。可以想像Dave去世時,Sheryl遭受的哀痛....



photo from www.entrepreneur.com & Image credit: Reuters | Rick Wilking

" 沒有人一輩子只收到玫瑰花,每個人都會碰到艱難的時刻。有的時候我們會預見困難的來臨,有時候卻猝不及防。可能是孩子突然夭折的悲痛,戀人突然分手的心碎,夢想落空的強烈失落感。問題是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 
                                                                                    — from option B 


當生命中艱難的時刻發生,人生無法盡如人意,A選項已不可得,如何正面擁抱B選項,好好的復原,好好的重新開始。本書,Sheryl 對自身最最深切的傷痛娓娓道來,同時間也收錄了來自各個不同領域遭遇逆境與克服逆境的經歷。Sheryl的好友,華頓商學院著名心理學教授、《Give》一書作者Adam Grant也在本書中提出對於如何從逆境復原的研究新發現以及具體步驟。



Peggy願以下的整理對您或您身邊的朋友在某些時刻有所幫助。 




/// 書摘 ///


本書分為三大主題:如何面對逆境、如何培養復原的韌性以及重新找回喜樂。



如何面對逆境

  • 再度開始呼吸
    • 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花了數十年時間研究,發現有三個P會延遲復原:
      • 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 認為是自己的錯。Sheryl為Dave的死怪罪自己,Sheryl很內疚地認為如果自己早一點找到健身房裡的Dave,說不定就能救他一命。後來確認死因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引發的心律不整,Dave幾秒內就撒手人寰。Sheryl也繼續找其他原因怪罪自己,例如沒有嚴厲一些要求Dave改善飲食。幸好有醫生告訴她,不是單靠改變某種生活方式就可以挽救生命。家人們也提醒她,Dave和Sheryl在一起時已經都吃得特別健康了,這些說法都對Sheryl有些幫助。Adam 說服Sheryl不要再說"抱歉"、"對不起"、“很遺憾”,這些怪罪自己的用語。漸漸的Sheryl才擺脫此一現象。
      • 普遍性(pervasiveness) — 認為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會受到影響。當Sheryl回去上班後,雖然剛開始很生疏感覺很糟糕,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工作讓她感覺更像自己,同事們的善意也更告訴她人生並非全然糟透了。
      • 永久性(permanence) — 認為事情造成的衝擊將永久持續。"情感預測"(affective forecasting)的相關研究顯示,我們通常會高估負面事件影響我們的時間。例如,失戀後的傷心欲絕。Sheryl做的改變是,剔除“永遠不會”、“總是”這類永久性的訊號,改以“有時候”和“最近”。“我的心情會一直都這麼糟糕”改成“我有時候心情還是這麼糟糕”。如此一來,偶而有些片刻,她的彷彿劇烈頭痛般的痛苦會獲得暫時紓解。漸漸的明白,無論感覺多麼沉重悲傷,另一次喘息機會終究會來臨。
    • 感激,是種福份:令人吃驚的是,專心作最壞的打算,對Sheryl的幫助最大。
                           “比現在更糟?”
                           “你在開玩笑嗎?怎麼可能?”
                           “Dave可能開車載著孩子們時心臟病發。”
                           哇!Sheryl從來沒想過可能同時失去三個摯愛的可能....
                           此時,心中湧起的無限感激也沖淡了一部分的悲傷。

  • 安慰朋友的方法和態度

    • 沉默,是種殺傷力:不要當個 "不問問題的朋友", be a opener。問問題且以完全不平段的態度聆聽答案。
    • 用"妳感覺如何"取代"妳好嗎?"。前者表達了關心的朋友體認到每一天對她來說都是煎熬。Sheryl也開始練習坦誠地回答別人的問題,"老實說,不太好,能夠坦白告訴你真好"
    • "任何時候,只要你想聊一聊,都可以找我,不管是現在,或待會,會是半夜都沒關係,只要對你有幫助就好"。表達支持,卻又留給朋友空間,也許對方當時不想談。
    • "我知道你痛苦,我會在你身邊"。Sheryl提到之前有位癌症末期的朋友曾告訴她,他覺得最糟糕的話是"你一定會沒事的。" 他聽到時腦中迴響著害怕的聲音,你怎麼知道會沒事呢?難道你不知道我可能會死掉嗎....) 
    • 同理心小卡: 當難以用言語表達時,可以用小卡片代替心意


  • 友誼的白金定律—不只付出,也有接受
    • 畫一個如下圖的安慰同心圓 ( Ring Theory)。在正中心寫下受悲劇影響最大的核心人物名字,依序往外根據人們和這次危機的關係緊密程度,填入名字。 無論你位在哪一層,都向內圈提供安慰,向外圈尋求安慰和支持。

source : http://thecatholiccatalogue.com/misc-how-not-to-say-the-wrong-thing-to-someone-in-crisis/
    Source: Peggy翻拍自書中(Adam幫Sheryl畫出的環狀圖)

    • 與其問有沒有「什麼可以做的事」,不如直接行動做點什麼。這些舉動並非試圖解決問題,而是針對問題帶來的傷害想辦法。心理學家發現,當十幾歲少女感受到發表即席演講的壓力時,媽媽和女兒緊緊手牽手時,肢體接觸會消除女兒的部分焦慮,壓力會轉移部份到媽媽身上。


如何培養復原的韌性

  • 坦承自己不完美,是對自己的慈悲。對自己慈悲並非規避逃避責任,而是確定我們不會太大力鞭撻自己。
  • 書寫,是通過逆境的療癒。有實驗數據顯示,在信中對自己表達體諒,和對照組相比,開心程度高出40%,憤怒程度低於24%。
  • 建立每日「小勝利」清單,從小事拾回自信。逆境和創傷也會導致我們對人生各方面都產生自我懷疑。Adam 建議Sheryl應該把每天做得很好的三件事記下來,起初Sheryl抱著懷疑的態度,認為自己幾乎無法運作,怎麼會有成功時刻? “我今天把衣服穿好了!請頒獎!” 實驗結果顯示,專注於如此的「小贏」,不到三星期可以有效降低壓力和身心的毛病。Sheryl幾乎每晚睡前都會列這清單,足足有半年時間之久,直到恢復自信。
  • 我比自己想像的更脆弱,也比想像中的更堅強。深陷悲傷中時,Sheryl不認為自己有辦法堅強起來,但隨著痛苦煎熬的日子間隔延長,她明白這是一個可能了。
  • 感激,人生里程碑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Sheryl過去五年才慶生一次,現在改為年年生日都慶生,不再視為理所當然。另外寫謝卡給親友表達感恩,也會有效的將自己的悲傷擱在一旁。
  • 有機會追求有意義的工作,有助於從創傷中復原。看到新的可能性,找到生命的意義。也因為如此,Sheryl 希望這本書也可以給人力量和安慰,成為Dave留下的重要遺產。
  • 四個核心信念,培養小孩的韌性: (1) 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 (2) 他們能從失敗中學習 (3)他們很重要,藉由聆聽、關注來表達對他們的重視 (4) 他們擁有可依靠、可分享的真實力量,他們有自己的長處,還能用來幫助別人。


重新找回喜樂

"無論你是喜悅為紀律、反抗、奢望或必要, 
每個人都理應擁有喜悅。
感覺喜悅, 
我們才能繼續生活,
繼續愛人,  
以及幫助人。"
 

  • 容許自己放下罪惡感 :  Sheryl成為寡婦後, 曾經貼文說到自己永遠無法再有任何單純喜悅的時刻了。某一天地風火樂團證明她錯了,但帶來的快樂時光稍縱即逝,幾乎來不及抬起頭來就被罪惡感趕回洞中。直到有一天,Dave的弟弟在電話中告訴她"自從Dave認識妳以後,他一心一意只想讓妳快樂。即使是現在都是。不要辜負他的心意。"恢復往常"成了Sheryl和小孩們一起的口號。
  • 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恢復日常,開始喜悅的紀律: 澳洲有一項持續12年的研究顯示,喪偶的人有26%在失去另一半後能設法重拾喜悅之心,而且和從前一樣經常感到快樂。之所以辦得到,是因為他們重新投入日常活動以及與他人的互動。列出可以開心的事,每天挑其中一件事情來做。



///寫在最後///

“不一定非得要經歷不幸,才能養成面對挑戰的韌性”
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在特定的時間點帶來些許的幫助和鼓勵,這也是Peggy下筆時腦中浮現的想法。

一起建立韌性: Sheryl也成立optionb.org網站,讓更多正在面對失去、疾病、虐待與其他逆境的人,獲得更多的連結與支持鼓勵。


最後同場加映用來洗刷凝重氣氛的"影后謝盈萱完美詮釋「悲傷五階段」" XD

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VogueTW/videos/2580009425363838/?v=2580009425363838  (Source from VOGUE Taiwan)


Source: www.vogue.com.tw

原創文章,若有您轉貼需求,請來信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且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請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

Peggy的實驗空間| 小書庫 Index card ( 讀書筆記總目錄/書單 )

  一直很喜歡閱讀,也常從閱讀好書中與讀書會得到許多的力量與啟發,不管是在人生的低潮抑或是順遂的時候。在閱讀之路上,這幾年也保持一個習慣。當閱讀到喜歡的書籍,且那陣子時間允許,就會提醒自己閱讀完後整理出心得筆記。一方面藉機鍛鍊寫作肌肉與思路,方便之後的複習和查閱。另一方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