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Peggy參加的讀書會選書之一。第一次看到書名《象與騎象人》,還以為是Discovery頻道的紀錄片(笑),結果一查才發現原來是心理學大師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的經典著作。
這本書融合了醫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與哲學,一開始讀其實需要一點時間消化,但細細品味後真的獲益良多。它不只是學術理論的堆砌,更是一本能讓人重新認識自己、調整思維與行為模式的好書。
這本書也非常適合拿來做讀書會的討論書籍。其中最讓我著迷的,是在討論環節中,同學們將書裡的觀點帶入自己的生活經驗,總能從中挖掘出許多新的靈感。
例如有朋友分享他們診所不怕病人欠錢的經營模式,反而因此吸引到更多好客戶,也順勢篩選掉未來可能的奧客,這完美印證了書中提到的「互惠模式」的力量。也讓我想到那句經典:「用幾百塊認識一個人,很划算啦!」某種程度也是類似的概念吧。
以下是Peggy特別有印象或覺得有啟發的部分,也與各位分享。
🐘 騎象人與大象:誰才是真正的主導者?
書名中的隱喻讓我印象深刻:人類的理性是「騎象人」,感性與潛意識則是龐大的「大象」。我們總以為靠意志力就能控制一切,但實際上,真正做決定的往往是那頭情緒化的大象。
這也完美解釋了
-
為什麼明明想早點睡,卻忍不住追劇追到半夜;
-
為什麼立下新目標後,三天熱度就消失不見。
因為大象不想動,你再怎麼拉韁繩也沒用啊!
💥 阻礙幸福的三大敵人
書中提到三個讓我們不快樂的主因:
-
失能的意志力:想做的事,卻做不到;
-
心理干擾:思緒雜亂、情緒反覆;
-
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們擅長為行動找藉口,而不是面對真實原因。
這段讀起來有點痛,但也很真。自己也常在「應該做 vs. 想做」之間拉扯。
🙁 讓你不幸福的三個原因
除了理性與情緒的拉扯,我們其實還受到一些「隱形干擾」的影響。書中提到三個讓人難以維持幸福感的關鍵原因:
-
情感促發效應
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波動大起大落。例如一則新聞、一句無心的話,甚至只是天氣不好,都可能讓我們的「象」突然暴走。 -
負面傾向
人類大腦有演化上的「風險敏感」特性,傾向專注在危險、錯誤、批評上。這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那些微小但溫暖的美好時刻。 -
強大的遺傳基因
有些人天生情緒比較敏感,對負面經驗也特別容易放大感受。這其實跟基因也有關,並不是完全靠意志力就能改變。
原來先天的基因也會影響我們對幸福的感受,這點讓Peggy當下有點驚訝。一直以來總以為幸福是靠「努力」得來的,卻沒想到起跑點可能就已經不太一樣了。
但也因為這樣,我們才更需要善用那些我們可以控制的部分,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 快樂不是結果,而是「前進的過程」
這本書裡還有一個很實用也滿有意思的:
進展原則(Progress Principle)
快樂其實不來自「完成目標」的那一刻,而是在「前進」的過程中才會不斷分泌多巴胺。我們往往誤以為要達到某個結果才會快樂,但真正的快樂來自感覺「自己正在前進」、「正在變好」。
適應原則(Adaptation Principle)
我們的大腦會快速習慣一件事的好與壞,像中樂透或換新工作帶來的快樂,其實都很短暫。時間一久,我們的情緒會自動回到原本的水平。
所以不斷追求刺激只會讓我們疲乏,而真正的幸福,其實來自每天那些看似平凡的選擇與行為。
🎯 幸福的祕密藏在哪?
S我們改不了,但C與V都還是有努力空間的。
在讀書會討論中,普遍提到「對生活的掌握感」是提升幸福感的關鍵因素。 Peggy也深有同感!很感謝工作上有一群優秀又熱心的夥伴,讓我們部門能維持遠距運作,每天省下三小時通勤,多了掌握感,也多了生活的餘裕與幸福感。
🧠 情緒型態與幸福感
書中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有偏向「趨近導向」或「迴避導向」的情感傾向:
-
喜歡新鮮刺激、行動力強的人,通常偏向趨近導向;
-
比較焦慮、怕犯錯的人,則傾向迴避導向。
這其實也影響我們對幸福的感知方式。
如果我們想調整情緒反應,有三個方法可以試試:
-
靜坐冥想:幫助情緒冷靜;
-
認知療法:學會換一個角度想;
-
必要時的藥物輔助:平衡身心
🎁 逆境,其實是包裹起來的禮物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逆境視為打擊,但書中談到的逆境三禮物:
-
激發潛能:讓你看見原來自己比想像中更堅強。
-
重塑人際關係:看清誰會留下,誰會離開。
-
改變價值觀:讓你更懂得珍惜重要的人與事。
面對逆境時,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調整心態與行動:
-
改變認知方式(例如寫作、冥想)
-
建立支持系統(朋友、社群)
-
信仰與儀式(提供意義與慰藉)
-
書寫感受(提升自我覺察)
✨ 結語:大象是敵人嗎?其實是我們自己
《象與騎象人》讓Peggy開始思考:「我們真的認識自己嗎?」
理性與情緒其實不是敵人,而是需要學會溝通與合作的兩個自己。騎象人不能只靠拉繩索,而要學會引導與理解。
這本書非常適合拿來辦讀書會,每次討論都能帶出不同的火花。如果你也在尋找理解自我、提升幸福的方法,推薦你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讀讀這本書。
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貼與留言。轉貼時請保持原內容與註明原文標題、連結以及作者即可,謝謝您。